【壓縮機網】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氣體壓縮機工作方法原理,可實現最接近理論等溫過程的壓縮與膨脹,已獲得國家方法發明專利(授權公告號:CN 110848151 B)。通過其基本的工作原理、
理論模型、數據、基礎計算方法,論證了等溫壓縮的能效,以及該技術路線實現對機械方面的要求。最后探討了氣態工質(近)等溫壓縮得以實現,對于熱力循環帶來的影響,提出了基于工質等溫壓縮/膨脹時,在各種工況下最理想熱力循環的基本理論模型,以及對熱機熱泵、能源環境變革性的影響。
文/張桂偉
接上期——>
外燃機
外燃機和外熱機主要區別是,外燃機由燃料燃燒提供熱量來源,為了盡可能提高燃燒溫度,同樣需要提高燃燒前空氣和燃料的溫度,需要尾氣來預熱。因此這部分熱不能從燃燒產物傳遞給工質,只能由絕熱壓縮機,把工質壓縮到對應溫度。典型的例子就是燃煤燃氣發電熱力機組。
外燃熱機的循環(等溫壓縮-絕熱壓縮-等壓吸熱-絕熱膨脹),(紅色部分)如果鍋爐燃燒側不進行回熱,例如核反應堆就不需要回熱,則循環過程按照外熱循環熱機進行(等溫壓縮—等壓吸熱—絕熱膨脹)。
與現在主流的朗肯循環(主要的火電廠在用)對比,工質的吸熱溫度不再是定溫吸熱,避免了目前朗肯循環中,工質在鍋爐內等溫吸熱造成的不可逆損失。1000多度對374度的臨界溫度傳熱,從理論上可節約10%到40%的煤炭(估計)。理論上優于任何正在發展的新技術,例如超超臨界鍋爐。回熱循環、燃氣布雷頓聯合循環等,這些循環都在盡量接近等溫熱力循環。
如果熱源溫度過高,導致系統壓力過大,材料不能承受壓力,可選用絕熱指數高的工質,或者等溫壓縮機因為材料原因不能提高相應的高壓力,可以采用等溫壓縮-等容加熱-絕熱膨脹的循環過程,降低對等溫壓縮段的技術要求,相應的對于絕熱膨脹側的耐用要求會提高。也可以多級熱機串聯,例如核電站熱力機組、高溫氣冷堆或者未來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多級串聯還可以降低核泄漏風險,多增加一級熱機,則多增加一個熱交換器,以及一個熱交換溫差損失。
研究表明,內燃機的最高溫度不宜超過2000K,因為高溫下會生成氮氧化物,造成污染,以及燃燒生成物的吸熱分解反應,降低內燃機效率。那么降低內燃機的排熱溫度,間接提高效率就是一條可行的技術路線。對于火電廠來說,朗肯循環的放熱溫度是定溫且較低的,但是工質在吸熱時,有一個定溫吸熱過程。本發明的等溫壓縮機,從理論上解決的等溫壓縮問題,使該技術路線具備了一定的可行性。
相比較來說,等溫循環在中低溫熱源的利用上,例如工業余熱、太陽能、地熱以及壓縮空氣儲能、顯熱儲能等方面的優勢更明顯一些。和目前的技術方案對比,其理論上的提高可以完全轉化為實際上效率的提高,因此目前的技術方案實際效率都是要扣除機械方面的損失的。兩者機械損失一致或者相差不大的前提下,理論提高的部分都可以轉化為實際效率。當然也會有一些局限性,例如作為壓縮空氣儲能時,因為要與大氣中的空氣接觸,其中的灰塵可能會積聚在壓縮液中,因此壓縮機只能選用水。這類便宜易補充的物質,又帶來了水在低溫下容易凍結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制熱循環
制熱循環是熱機循環的逆循環,制熱熱泵消耗凈功,驅動工質循環,把熱量從溫度為T2的低溫熱源,搬運給初始溫度同樣為T2的制熱目標,一般是水或者空氣,使目標溫度升高到T1。
目前制熱制冷技術原理都一樣,大多采用壓縮蒸汽循環,只是利用的冷熱端不一樣。壓縮蒸汽循環,可以進行等溫放熱,但是我們要清楚,目標溫度的上升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溫度還處于T2時,直接傳遞給它略高的溫度,而不是直接T1這樣就產生了不必要的不可逆損失。理論損失都在冷凝器端,等溫循環比壓縮蒸汽循環節能約40%左右,但是有工質流量遠大于壓縮蒸汽循環大、流動損失會高的缺點。不過氣體制冷制熱有一個優點,不需要會破壞臭氧層的制冷劑,壓縮過的二氧化碳應該是比較好的工質。
在用于室內空調制熱時,室內起始溫度高于室外,需要對循環進行修正,需要增加一個絕熱膨脹過程,此時比壓縮蒸汽循環節能幅度有所減少,但大概也能節能10%到30%。如果是類似以熱泵加熱水,以獲得常壓蒸汽這樣的工況,則本循環理論上基本沒節能效果。
下邊是簡單計算,前面證明熱機時已經計算過制熱的理論功耗了,把一噸水從溫度0度,環境溫度0度的情況下,制熱到100度,理論最低功耗18度電。等溫膨脹環節和逆向換熱環節,溫差都是10度時,功耗24度。現在來算下,逆卡諾循環的理論最低功耗,420000000/(1-273/373)至少需要31.27千瓦時的功,如果也加上兩個10度溫差的換熱溫差,則需要36.5度電。本循環的功耗是現在熱泵技術的58%到66%,如果用電熱絲加熱,則功耗達到116度電。
制冷循環與以熱制冷循環
制冷循環消耗凈功,把熱量從目標中轉移到大氣環境中去,制冷目標的溫度同樣會是逐次下降,溫度從T1降低到T2。
現有應用最多的也是壓縮蒸汽制冷循環,同樣是等溫吸熱,所以也有不可逆損失,損失在蒸發器端。理論上,等溫熱力循環中的制冷循環相比可以節約40%左右的功耗,但是有工質流量大、流動損失會高一點的缺點。
和制熱問題同樣的是,如果是空調制冷,室內外溫差同樣會抵消部分節能優勢,此時需要增加過程,修正影響,節能幅度會降低,只能比目前的壓縮蒸汽循環節能20%左右。
還可以做成開放式,以室內空氣作為工質,直接壓縮,通過絕熱壓縮-等溫壓縮-絕熱膨脹以后,直接排放回室內。優點有減少一個熱交換器,節約成本并減少一個換熱溫差損失,更加節能,避免空氣中濕度過度凝結。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對膨脹過程造成一定影響,減少一些膨脹功,但不影響制冷量。出口空氣濕度飽和,比現在傳統空調接觸更低溫度的蒸發器,凝結水量減少。傳統空調過多的冷凝水過多冷凝了室內空氣所含水蒸氣,使室內空氣過于干燥,容易得空調病。開放循環則避免了這一點,缺點是壓縮機流量更大,和室內循環風量相同,雖然取消了室內循環風機以及所耗電能,但對壓縮機的壓縮液可能積累灰塵,只能用比較容易補充的水,并且安裝不便(需要打大通氣孔)。
制冷循環不適合冰箱、冷庫等工況,冰箱內和冰箱外,溫度相對恒定,需要的相對制冷量低的工況,對比目前的壓縮蒸汽循環幾乎沒理論上的優勢,還有氣體熱容小、流動大的缺點。
以熱制冷混合循環,因為熱機和制冷都包含等溫壓縮過程,所以兩者可以聯合循環,以熱為動力直接獲得低溫,達到少耗能,不耗能,甚至還有盈余的目的。例如室外環境空氣溫度30度,有60度的熱水可用,理論上可以獲得等量的0度的水(約值)。如果加上10度的換熱溫差,想要不耗功制冷,至少需要熱源到90度以上,或者1.3倍量的熱源。
或者等溫壓縮完成以后分流,一部分完成熱機循環,一部分完成制冷循環。
這個循環適合做太陽能空調,效率遠高于溴化鋰吸收制冷,成本也很低,夏天基本不用電。如果還有多余的熱量,可以通過水這種容量大、便宜的工質顯熱儲能。晚上使用,一噸水100度溫差的儲熱,通過高效的熱機循環,可儲能10千瓦時左右。春秋季不需要空調的季節,熱機端,還可以作為太陽能分布式電站發電上網。
制冷與制熱循環,從理論來說大多數工況下,功耗低于目前主流的壓縮蒸汽循環,但優勢并不是那么明顯。在冰箱、冷庫這類工況下,并無優勢。最大的問題就是氣體膨脹的單位制冷量,遠低于氣液相變的吸放熱量,帶來的問題就是循環工質的流量遠遠大于壓縮蒸汽技術方案。由此帶來的機械方面的損失不容忽視,因此是不是可以替代壓縮蒸汽技術方案,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冷機循環
冷機循環是指以大氣環境為高溫熱源,低于大氣環境溫度的熱源為低溫熱源,進行的正循環,例如低溫的深層海水,工質在等溫膨脹過程中從大氣環境中吸收熱量,然后通過逆向換熱器,定壓向低溫熱源放熱,然后通過絕熱壓縮完成循環。
目前對低溫熱源的利用,以低溫海水發電為最常見形式。一般采用有機朗肯循環(因為細節不易表現,圖40以卡諾循環替代),工質的吸熱溫度略低于大氣環境溫度,放熱溫度略高于低海水溫度。因為工質是等溫放熱,所以抽取的海水高于放熱溫度的部分,不能被利用,只能排放掉。等量條件下,可利用的熱量有限,提高工質的放熱溫度,降低了熱效率,凈功反而會增加。由于可用的熱量增加了,這和內燃機熱效率超過一定數值后,凈功反而下降,熱效率最高時,凈功接近0一樣。所以在抽取的海水定量的前提下,冷機循環的凈功明顯高于有機朗肯循環。在輸出功一樣的前提下,冷機循環需要的海水量,低于有機朗肯循環。
冷機循環應該與熱機循環進行區分,因為熱環境完全不一樣。冷機循環一般可應用于低溫海水發電,如果以定量冷源為標準衡量,其循環銷量同樣高于有機朗肯循環,也可用于以低溫儲能的儲能系統。
總結
本發明提出的壓縮方法,使氣體等溫壓縮/膨脹進一步實現實用化,為優化熱力循環提高熱機熱泵效率明確了新的方向,定義了新的理論極限,在能源問題日益緊張,環保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具有戰略意義。但這項技術和理論才剛剛起步,應用于以上所述熱力學設備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更新大多數熱力學設備的技術路線,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更多的論證、實驗、測試、改進、優化,總體來看本壓縮技術的原理簡單,加工制造容易,理論上節能增效效果明顯,只是需要更多的金屬資源,但還是有研究發展的價值。
性價比最高的應該是太陽能空調,可以基本做到不耗電,春秋季有電費收入,還不需要會破壞臭氧層的冷媒;其次是太陽能儲熱發電或者電解氫氣,大中小型機組均適合,因為成本低,轉化效率高,對儲熱要求低,用普通水或者油以顯熱儲能即可。因為轉化的效率高,因此顯熱儲能的可利用非常高,一噸普通水100度溫差儲能即可達到10千瓦時的電能,完全可供千瓦級機組晝夜調控。如果遇見連續陰雨天,則通過大數據與冗余裝機量,和特高壓電網調控,燃煤和燃氣電站做備份,配合以等溫壓縮/膨脹的壓縮空氣儲能,讓新能源發電擺脫垃圾電的尷尬境地,且長期成本并不比火電高。中國中西部地區太陽能豐富,完全可以成為電網主力。這個經濟性可能不高,但是對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很重要。周圍的日韓經濟體、東南亞經濟體,都沒有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的條件,煤炭、石油、天然氣應作為化工原料,只有離網的飛機和遠洋貨輪需要內燃機,其他設備都應該電氣化。這種以中低溫熱為來源的熱機,還能為工廠企業直接提供動力,利用太陽能、地熱、企業自身產生的余熱等,直接驅動部分動力設備工作,或者制冷。節約的是工業電,比上網電價高很多; 再就是中大型熱力機組,用于取代朗肯循環和燃氣輪機做為火電廠、核電廠發電設備的熱功轉化設備、船舶、核潛艇,AIP潛艇的直接動力,可節約10%到40%的各種燃料。小型熱機的試裝性可能不好,如果用來驅動內燃機乘用汽車,需要帶上一個體積比較大的等溫壓縮機,明顯不適合各種噴氣類渦軸類發動機。雖然理論上沒問題,但噴氣類發動機體積功率比的要求遠高于節能。空調制冷、空氣能熱水器,因為工況影響,節能效果大約只有10%到30%,不適合冰箱這種小制冷量,或者冷庫這種相對小制冷量,維持溫差的工況。
〈注:本文連載完!〉
參考資料
1.林汝謀 金紅光 熱力循環——工程熱力學的一個永恒研究方向 《燃氣輪機技術》2002.12
2.蘇萬華 提高內燃機效率的潛力及分析方法 《科技導報》2013.31
3.周雨青 理想斯特林循環原理及其效率的計算和實際工作效率的簡單討論 《物理與工程》2015.1
3.紀軍 劉濤 金紅光 熱力循環及總能系統學科發展戰略思考《中國科學基金》2007.6
4.林比宏 陳金燦 熱阻和回熱損失對埃里克森循環性能的影響《熱能動力工程》1999.9
5.魏雙 章國江 朱谷昌 劉遠峰 柯凌云 李蓉 鄭傳祥 小型往復式壓縮機等溫壓縮過程的數值分析和工程實現方法研究《化工機械》2015.3
6.錢致疆 陳大偉 孫濟美 具有部分等溫壓縮沖程的內燃機工作過程研究《吉林工業大學學報》1986.4
7.陳林根 朱志民 曹政云 孫豐瑞 布雷頓和卡諾熱機循環性能比較《推進技術》1997.5
8.許未晴 賈冠偉 年炫煒 蔡茂林 用于壓縮空氣儲能的微米級水霧冷卻等溫壓縮實驗研究《液壓與氣動》2017.12
9.傅秦生 馮宵 熱力循環中的不可避免?損失《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1.11
10.劉聰 周正文 活塞式CO氣體壓縮機技術改造方案及實施效果《壓縮機技術》2010.6
11.楊絮霏 王寶龍 程作 丁云晨 使用多次制冷劑噴射實現(近)等溫壓縮《工程熱物理學報》2019.12
12.路唱 何青 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最新研究進展《電力與工程》2018.12
13.田石強 鄭傳祥 李蓉 魏雙小型往復式壓縮機的節能技術及試驗研究《化工裝備技術》2015.10
14.何子偉 等溫壓縮空氣儲能過程中的熱力學機制研究 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8.5
15.姬忠禮 鄧志安 趙會軍主編 石油工業出版社《泵和壓縮機》
16.屈宗長主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往復式壓縮機原理》
(后略)
來源:本站原創
【壓縮機網】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一種全新的氣體壓縮機工作方法原理,可實現最接近理論等溫過程的壓縮與膨脹,已獲得國家方法發明專利(授權公告號:CN 110848151 B)。通過其基本的工作原理、
理論模型、數據、基礎計算方法,論證了等溫壓縮的能效,以及該技術路線實現對機械方面的要求。最后探討了氣態工質(近)等溫壓縮得以實現,對于熱力循環帶來的影響,提出了基于工質等溫壓縮/膨脹時,在各種工況下最理想熱力循環的基本理論模型,以及對熱機熱泵、能源環境變革性的影響。
文/張桂偉
接上期——>
外燃機
外燃機和外熱機主要區別是,外燃機由燃料燃燒提供熱量來源,為了盡可能提高燃燒溫度,同樣需要提高燃燒前空氣和燃料的溫度,需要尾氣來預熱。因此這部分熱不能從燃燒產物傳遞給工質,只能由絕熱壓縮機,把工質壓縮到對應溫度。典型的例子就是燃煤燃氣發電熱力機組。
外燃熱機的循環(等溫壓縮-絕熱壓縮-等壓吸熱-絕熱膨脹),(紅色部分)如果鍋爐燃燒側不進行回熱,例如核反應堆就不需要回熱,則循環過程按照外熱循環熱機進行(等溫壓縮—等壓吸熱—絕熱膨脹)。
與現在主流的朗肯循環(主要的火電廠在用)對比,工質的吸熱溫度不再是定溫吸熱,避免了目前朗肯循環中,工質在鍋爐內等溫吸熱造成的不可逆損失。1000多度對374度的臨界溫度傳熱,從理論上可節約10%到40%的煤炭(估計)。理論上優于任何正在發展的新技術,例如超超臨界鍋爐。回熱循環、燃氣布雷頓聯合循環等,這些循環都在盡量接近等溫熱力循環。
如果熱源溫度過高,導致系統壓力過大,材料不能承受壓力,可選用絕熱指數高的工質,或者等溫壓縮機因為材料原因不能提高相應的高壓力,可以采用等溫壓縮-等容加熱-絕熱膨脹的循環過程,降低對等溫壓縮段的技術要求,相應的對于絕熱膨脹側的耐用要求會提高。也可以多級熱機串聯,例如核電站熱力機組、高溫氣冷堆或者未來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多級串聯還可以降低核泄漏風險,多增加一級熱機,則多增加一個熱交換器,以及一個熱交換溫差損失。
研究表明,內燃機的最高溫度不宜超過2000K,因為高溫下會生成氮氧化物,造成污染,以及燃燒生成物的吸熱分解反應,降低內燃機效率。那么降低內燃機的排熱溫度,間接提高效率就是一條可行的技術路線。對于火電廠來說,朗肯循環的放熱溫度是定溫且較低的,但是工質在吸熱時,有一個定溫吸熱過程。本發明的等溫壓縮機,從理論上解決的等溫壓縮問題,使該技術路線具備了一定的可行性。
相比較來說,等溫循環在中低溫熱源的利用上,例如工業余熱、太陽能、地熱以及壓縮空氣儲能、顯熱儲能等方面的優勢更明顯一些。和目前的技術方案對比,其理論上的提高可以完全轉化為實際上效率的提高,因此目前的技術方案實際效率都是要扣除機械方面的損失的。兩者機械損失一致或者相差不大的前提下,理論提高的部分都可以轉化為實際效率。當然也會有一些局限性,例如作為壓縮空氣儲能時,因為要與大氣中的空氣接觸,其中的灰塵可能會積聚在壓縮液中,因此壓縮機只能選用水。這類便宜易補充的物質,又帶來了水在低溫下容易凍結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制熱循環
制熱循環是熱機循環的逆循環,制熱熱泵消耗凈功,驅動工質循環,把熱量從溫度為T2的低溫熱源,搬運給初始溫度同樣為T2的制熱目標,一般是水或者空氣,使目標溫度升高到T1。
目前制熱制冷技術原理都一樣,大多采用壓縮蒸汽循環,只是利用的冷熱端不一樣。壓縮蒸汽循環,可以進行等溫放熱,但是我們要清楚,目標溫度的上升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溫度還處于T2時,直接傳遞給它略高的溫度,而不是直接T1這樣就產生了不必要的不可逆損失。理論損失都在冷凝器端,等溫循環比壓縮蒸汽循環節能約40%左右,但是有工質流量遠大于壓縮蒸汽循環大、流動損失會高的缺點。不過氣體制冷制熱有一個優點,不需要會破壞臭氧層的制冷劑,壓縮過的二氧化碳應該是比較好的工質。
在用于室內空調制熱時,室內起始溫度高于室外,需要對循環進行修正,需要增加一個絕熱膨脹過程,此時比壓縮蒸汽循環節能幅度有所減少,但大概也能節能10%到30%。如果是類似以熱泵加熱水,以獲得常壓蒸汽這樣的工況,則本循環理論上基本沒節能效果。
下邊是簡單計算,前面證明熱機時已經計算過制熱的理論功耗了,把一噸水從溫度0度,環境溫度0度的情況下,制熱到100度,理論最低功耗18度電。等溫膨脹環節和逆向換熱環節,溫差都是10度時,功耗24度。現在來算下,逆卡諾循環的理論最低功耗,420000000/(1-273/373)至少需要31.27千瓦時的功,如果也加上兩個10度溫差的換熱溫差,則需要36.5度電。本循環的功耗是現在熱泵技術的58%到66%,如果用電熱絲加熱,則功耗達到116度電。
制冷循環與以熱制冷循環
制冷循環消耗凈功,把熱量從目標中轉移到大氣環境中去,制冷目標的溫度同樣會是逐次下降,溫度從T1降低到T2。
現有應用最多的也是壓縮蒸汽制冷循環,同樣是等溫吸熱,所以也有不可逆損失,損失在蒸發器端。理論上,等溫熱力循環中的制冷循環相比可以節約40%左右的功耗,但是有工質流量大、流動損失會高一點的缺點。
和制熱問題同樣的是,如果是空調制冷,室內外溫差同樣會抵消部分節能優勢,此時需要增加過程,修正影響,節能幅度會降低,只能比目前的壓縮蒸汽循環節能20%左右。
還可以做成開放式,以室內空氣作為工質,直接壓縮,通過絕熱壓縮-等溫壓縮-絕熱膨脹以后,直接排放回室內。優點有減少一個熱交換器,節約成本并減少一個換熱溫差損失,更加節能,避免空氣中濕度過度凝結。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對膨脹過程造成一定影響,減少一些膨脹功,但不影響制冷量。出口空氣濕度飽和,比現在傳統空調接觸更低溫度的蒸發器,凝結水量減少。傳統空調過多的冷凝水過多冷凝了室內空氣所含水蒸氣,使室內空氣過于干燥,容易得空調病。開放循環則避免了這一點,缺點是壓縮機流量更大,和室內循環風量相同,雖然取消了室內循環風機以及所耗電能,但對壓縮機的壓縮液可能積累灰塵,只能用比較容易補充的水,并且安裝不便(需要打大通氣孔)。
制冷循環不適合冰箱、冷庫等工況,冰箱內和冰箱外,溫度相對恒定,需要的相對制冷量低的工況,對比目前的壓縮蒸汽循環幾乎沒理論上的優勢,還有氣體熱容小、流動大的缺點。
以熱制冷混合循環,因為熱機和制冷都包含等溫壓縮過程,所以兩者可以聯合循環,以熱為動力直接獲得低溫,達到少耗能,不耗能,甚至還有盈余的目的。例如室外環境空氣溫度30度,有60度的熱水可用,理論上可以獲得等量的0度的水(約值)。如果加上10度的換熱溫差,想要不耗功制冷,至少需要熱源到90度以上,或者1.3倍量的熱源。
或者等溫壓縮完成以后分流,一部分完成熱機循環,一部分完成制冷循環。
這個循環適合做太陽能空調,效率遠高于溴化鋰吸收制冷,成本也很低,夏天基本不用電。如果還有多余的熱量,可以通過水這種容量大、便宜的工質顯熱儲能。晚上使用,一噸水100度溫差的儲熱,通過高效的熱機循環,可儲能10千瓦時左右。春秋季不需要空調的季節,熱機端,還可以作為太陽能分布式電站發電上網。
制冷與制熱循環,從理論來說大多數工況下,功耗低于目前主流的壓縮蒸汽循環,但優勢并不是那么明顯。在冰箱、冷庫這類工況下,并無優勢。最大的問題就是氣體膨脹的單位制冷量,遠低于氣液相變的吸放熱量,帶來的問題就是循環工質的流量遠遠大于壓縮蒸汽技術方案。由此帶來的機械方面的損失不容忽視,因此是不是可以替代壓縮蒸汽技術方案,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冷機循環
冷機循環是指以大氣環境為高溫熱源,低于大氣環境溫度的熱源為低溫熱源,進行的正循環,例如低溫的深層海水,工質在等溫膨脹過程中從大氣環境中吸收熱量,然后通過逆向換熱器,定壓向低溫熱源放熱,然后通過絕熱壓縮完成循環。
目前對低溫熱源的利用,以低溫海水發電為最常見形式。一般采用有機朗肯循環(因為細節不易表現,圖40以卡諾循環替代),工質的吸熱溫度略低于大氣環境溫度,放熱溫度略高于低海水溫度。因為工質是等溫放熱,所以抽取的海水高于放熱溫度的部分,不能被利用,只能排放掉。等量條件下,可利用的熱量有限,提高工質的放熱溫度,降低了熱效率,凈功反而會增加。由于可用的熱量增加了,這和內燃機熱效率超過一定數值后,凈功反而下降,熱效率最高時,凈功接近0一樣。所以在抽取的海水定量的前提下,冷機循環的凈功明顯高于有機朗肯循環。在輸出功一樣的前提下,冷機循環需要的海水量,低于有機朗肯循環。
冷機循環應該與熱機循環進行區分,因為熱環境完全不一樣。冷機循環一般可應用于低溫海水發電,如果以定量冷源為標準衡量,其循環銷量同樣高于有機朗肯循環,也可用于以低溫儲能的儲能系統。
總結
本發明提出的壓縮方法,使氣體等溫壓縮/膨脹進一步實現實用化,為優化熱力循環提高熱機熱泵效率明確了新的方向,定義了新的理論極限,在能源問題日益緊張,環保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具有戰略意義。但這項技術和理論才剛剛起步,應用于以上所述熱力學設備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更新大多數熱力學設備的技術路線,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更多的論證、實驗、測試、改進、優化,總體來看本壓縮技術的原理簡單,加工制造容易,理論上節能增效效果明顯,只是需要更多的金屬資源,但還是有研究發展的價值。
性價比最高的應該是太陽能空調,可以基本做到不耗電,春秋季有電費收入,還不需要會破壞臭氧層的冷媒;其次是太陽能儲熱發電或者電解氫氣,大中小型機組均適合,因為成本低,轉化效率高,對儲熱要求低,用普通水或者油以顯熱儲能即可。因為轉化的效率高,因此顯熱儲能的可利用非常高,一噸普通水100度溫差儲能即可達到10千瓦時的電能,完全可供千瓦級機組晝夜調控。如果遇見連續陰雨天,則通過大數據與冗余裝機量,和特高壓電網調控,燃煤和燃氣電站做備份,配合以等溫壓縮/膨脹的壓縮空氣儲能,讓新能源發電擺脫垃圾電的尷尬境地,且長期成本并不比火電高。中國中西部地區太陽能豐富,完全可以成為電網主力。這個經濟性可能不高,但是對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很重要。周圍的日韓經濟體、東南亞經濟體,都沒有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的條件,煤炭、石油、天然氣應作為化工原料,只有離網的飛機和遠洋貨輪需要內燃機,其他設備都應該電氣化。這種以中低溫熱為來源的熱機,還能為工廠企業直接提供動力,利用太陽能、地熱、企業自身產生的余熱等,直接驅動部分動力設備工作,或者制冷。節約的是工業電,比上網電價高很多; 再就是中大型熱力機組,用于取代朗肯循環和燃氣輪機做為火電廠、核電廠發電設備的熱功轉化設備、船舶、核潛艇,AIP潛艇的直接動力,可節約10%到40%的各種燃料。小型熱機的試裝性可能不好,如果用來驅動內燃機乘用汽車,需要帶上一個體積比較大的等溫壓縮機,明顯不適合各種噴氣類渦軸類發動機。雖然理論上沒問題,但噴氣類發動機體積功率比的要求遠高于節能。空調制冷、空氣能熱水器,因為工況影響,節能效果大約只有10%到30%,不適合冰箱這種小制冷量,或者冷庫這種相對小制冷量,維持溫差的工況。
〈注:本文連載完!〉
參考資料
1.林汝謀 金紅光 熱力循環——工程熱力學的一個永恒研究方向 《燃氣輪機技術》2002.12
2.蘇萬華 提高內燃機效率的潛力及分析方法 《科技導報》2013.31
3.周雨青 理想斯特林循環原理及其效率的計算和實際工作效率的簡單討論 《物理與工程》2015.1
3.紀軍 劉濤 金紅光 熱力循環及總能系統學科發展戰略思考《中國科學基金》2007.6
4.林比宏 陳金燦 熱阻和回熱損失對埃里克森循環性能的影響《熱能動力工程》1999.9
5.魏雙 章國江 朱谷昌 劉遠峰 柯凌云 李蓉 鄭傳祥 小型往復式壓縮機等溫壓縮過程的數值分析和工程實現方法研究《化工機械》2015.3
6.錢致疆 陳大偉 孫濟美 具有部分等溫壓縮沖程的內燃機工作過程研究《吉林工業大學學報》1986.4
7.陳林根 朱志民 曹政云 孫豐瑞 布雷頓和卡諾熱機循環性能比較《推進技術》1997.5
8.許未晴 賈冠偉 年炫煒 蔡茂林 用于壓縮空氣儲能的微米級水霧冷卻等溫壓縮實驗研究《液壓與氣動》2017.12
9.傅秦生 馮宵 熱力循環中的不可避免?損失《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1.11
10.劉聰 周正文 活塞式CO氣體壓縮機技術改造方案及實施效果《壓縮機技術》2010.6
11.楊絮霏 王寶龍 程作 丁云晨 使用多次制冷劑噴射實現(近)等溫壓縮《工程熱物理學報》2019.12
12.路唱 何青 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最新研究進展《電力與工程》2018.12
13.田石強 鄭傳祥 李蓉 魏雙小型往復式壓縮機的節能技術及試驗研究《化工裝備技術》2015.10
14.何子偉 等溫壓縮空氣儲能過程中的熱力學機制研究 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8.5
15.姬忠禮 鄧志安 趙會軍主編 石油工業出版社《泵和壓縮機》
16.屈宗長主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往復式壓縮機原理》
(后略)
來源:本站原創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