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如今,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面臨著重大挑戰和機遇,要在未來新一輪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就要進一步推動改革與創新,致力于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瓶頸制約,注重提升高端裝備自主設計研發能力、制造工藝技術水平。本文將對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同時對如何支持和加快發展我國高端制造業提出了一些相關建議。
裝備制造產業全球分工趨勢明顯,但高端裝備產品及零部件的生產仍長期被發達國家所掌控。例如美國制造企業在電氣設備、工程機械、自動控制系統等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其在汽車、航空、建筑和醫療設備等行業的競爭優勢;德國裝備制造生產商在32個細分裝備領域的16個領域居于世界第一,掌握著這些領域的主導權。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無論是制造業的產值還是進出口額以及制造業的人數都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全球制造業創新能力前50強的國家中,僅居第22位。當下,我國制造業存在大而不強、質量效益不高、產業結構不優、資本使用不佳等問題,導致國內的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大部分核心技術被國外所掌控,致使國外供貨商借機抬高價格,一些發達國家也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向我國出口尖端設備,如美國參議院通過控制高技術機床出口法案,把數控機床、超級計算機芯片等20類商品列為對中國出口的敏感物資,讓國內企業深受卡脖之痛,影響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1]。
一、高端制造業的現狀
當下,我國航空航天、船舶、電力、石化及機械制造等行業發展快速、規模日益擴張。但國內企業缺乏核心技術、關鍵工藝和關鍵產品的制造能力,從精密機床、半導體加工設備到電子產業芯片,甚至連建設高鐵的螺絲釘都大部分依靠進口。如近年爆發式增長的機器人行業,幾年內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到近千家,但90%的企業都是進口國外零部件,再簡單組裝對外銷售[2],很多企業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對此,筆者歸總了我國制造問題目前比較突出的幾個重點領域:
1.高端領域的發動機。我國汽車、輪船、飛機的發動機,80%以上依靠國外進口。舉國關注的C919國產大飛機,其發動機來自國外;被國際市場認可的中國汽車,其核心部件的發動機也一直受制于人;國內的高鐵齒輪傳動箱90%依賴進口,而制動裝置100%依賴進口[3]。國產民用發動機雖通過多年努力提升取得些許進步,但與國外相比仍存差距。航空發動機方面,盡管我國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研發,但由于其結構復雜且材料要求非常高,且缺乏相關研發人才,致使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工作至今也未取得可喜的成果。此外,渦扇航發、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高可靠度渦扇航發等設備,同樣存在發動機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
2.高檔數控機床。國產數控機床目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的重要零部件仍然依靠進口,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80%的高端數控機床和90%的配套數控系統均依靠進口。目前,機床進口量占國內機床總消耗的1/3左右,國產高端數控機床在精度和速度上跟國際前沿技術仍有較大差距。同時,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發展嚴重滯后也困擾著整個行業。當前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不到總和的20%,國內高檔系統的自給率不到總和的5%,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仍主要依靠進口[4]。
3.高端醫療器械。我國生產的高端醫療設備面臨的主要的問題是缺少核心技術,即使是國內生產組裝,也需進口核心部件及材料。以用于臨床診斷的CT設備為例,據《2017年中國CT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收集的在用的12074臺CT設備中,國外產品份額達到了76%之多。我國高端醫療器械70%至80%依賴價格昂貴的進口零件或外資商品,導致核心技術、材料以及部件多數被國外公司壟斷。《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7)》指出,進口醫療設備在我國的價格,普遍比歐美日等原產國價格高50%~100%,如TOMO放射治療系統等設備,在歐美日等國家多為250萬美元,在我國則為500萬美元以上。同時,高昂的進口設備價格也導致醫療行業檢查費用高,加重了患者的負擔。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國內中高端醫療器械均被外國品牌占據,包括90%的超聲波儀器、90%的心電圖機市場和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等,占據了我國醫療器械全部市場約40%的比例[5]。
4.芯片。據中國社科院2018年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指出,我國的存儲芯片90%以上和中高端的芯片80%以上依靠進口。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2017統計顯示,美國半導體生產已多年占全球市場48%的份額,僅英特爾一家的研發開支就達到中國整個芯片業的4倍。這說明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對落后,研發支出還需大量投入。在ICT(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內存、基站芯片、光器件和高端原材料,甚至包括最近比較火的人工智能GPU,都要依靠他國制造,這表明我國還沒有能力完全替代國外技術[6]。盡管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近幾年呈跨越式發展,但始終難以解決缺“芯”問題。因為缺“芯”,我國的芯片消耗量大卻不具話語權,目前智能終端芯片和操作系統基本上都由國外掌控,高性能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自主提供能力仍然較低。
5.儀器儀表。在我國儀器儀表業,中小企業數量居多。在面對強大的市場競爭時,中小企業往往會通過縮減利潤來獲得市場,但儀器儀表業在技術研發上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使得儀器儀表產品在研發過程中缺少資金支持,導致我國儀器儀表業創新能力薄弱,難有核心技術支撐,使得國內儀器行業技術水平以及市場影響力短期內遠遠無法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從而高端產品不得不依賴進口。據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分析儀器進口量從2012年逐漸增加,并于2017年12月首次突破2500萬臺,壓力檢測表也從2010年的幾十萬臺增加到現在的8000多萬臺。除此以外,流量儀表、液位儀表、電子測量儀器等產品近年進口量也明顯增加。目前常用的核磁共振儀、高分辨質譜等大型分析儀器,以及大部分的生命科學儀器如磁共振成像儀、超分辨熒光成像儀和冷凍透射電鏡等都大量依靠進口[7]。
6.汽車與其他設備的關鍵零部件。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顯示,2017年汽車零部件累計進口金額達370.48億美元,同比增長7.09%。汽車的自動檔變速器、無級變速器專用鏈條和鋼帶等95%依賴進口,甚至高端螺栓,也不得不進口。國產高檔制造裝備的乏力已成為阻礙汽車行業發展的絆腳石。雖然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但自主零部件企業技術水平仍然遠低于外資企業,并且企業中存在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此外,除研發投入較少外,外商技術壁壘封鎖也是一大挑戰。我國在燃油供給系統、點火系統、能源專用部件等關鍵產品領域上,基本都處于空白,均由國外企業掌握著核心的制造技術,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產品的發展進程,導致企業發展的自主性喪失[8]。
二、高端制造業的瓶頸
面臨嚴峻的國際競爭局勢,我國高端制造業的諸多瓶頸急需逐步破解。由于我國工業化起步晚、產業發展環境不完善、國外對關鍵研發技術封鎖等問題,使得我國制造產業在邁向中高端的過程中面臨許多阻礙。
1.體制機制等軟環境不夠優化。在一定意義上,觀念、體制等軟環境對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影響不亞于科技、人才等硬環境。軟環境對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制約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我國現行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存在標準水平“低”、標準體系“亂”和標準管理“軟”的狀況,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難以邁向中高端,使我國競爭力較強行業的技術水準難以達到國際認可度。二是市場誠信缺失。信用缺失不僅會使交易成本提高,影響交易行為,而且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三是工匠精神不足。我國中小企業主要靠模仿獲得技術進步、靠價廉賺取市場份額獲得發展。在浮躁的商業環境下,過度追求盈利,導致企業忽視對產品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和價值堅守,從而影響了我國制造業的產品質量保證和文化內涵提升。四是完整的產業鏈與基礎配件供應不配套。由于沒有形成以主機制造廠為核心、上下延伸的強大自主研發的體系,產業總體規模、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難以提高。
2.現有制造業的研發方向存在問題。高端裝備制造業逆向研發難以保證基礎原創技術的開發。因為涉及到核心技術的高端裝備的技術默示知識很難通過拆散后研究獲得,且其高技術知識的集成復雜性也難以逆向獲得,所以高端裝備制造業很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種逆向研發獲得核心技術。隨著外資高端制造企業的獨資公司增多,我國制造業通過學習再創新模式受到影響。逆向研發模式制約了我國原創基礎知識的積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仍普遍落后于制造業強國。在低端裝備制造業領域,逆向研發和我國低成本勞動力的結合滿足了我國消費品和低端工業品的需求以及國際市場的需求,但打破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瓶頸需要對技術長期的正向研發和默示知識進行積累。
3.高端裝備制造業對人才培養和儲備不夠重視。產業邁向中高端,人才是核心支撐。其中四類人才尤為重要。第一類是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企業家。第二類是具有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背景的科技人才,他們是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第三類是掌握精密制造工藝技術的工匠人才。第四類是擁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我國四類人才供給都明顯不足,對推動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形成了重大制約。如在高度依賴進口的集成電路領域,盡管我國工程專業大學畢業生每年近50萬人,但國內芯片設計企業仍不得不從其他國家聘用大量專業技術人才[9]。另外,從歷史的角度看,人才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同時由于創新思路、批判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訓練不足或缺乏科學培養方法,導致突破性的、原創性的人才匱乏。
4.創新主體分散,無法形成創新合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技術進步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技術引進來實現,即使有創新,大都屬于引進模仿再創新,這導致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整體較低。從創新鏈看,我國創新活動長期以來主要圍繞提高加工組裝質量和效率展開,尚處于全球創新鏈外圍。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連續7年世界第一,但專利實施率僅為10%左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80%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差距甚遠[10]。這表明我國企業“短平快”式技術創新多,而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少。究其原因,一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代工發展模式使大多制造企業無須投資于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也能獲取穩定的生產利潤,因而導致企業在實踐中積累的研發設計能力不足。二是過去創新政策對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支持和引導不夠,使企業設計與設備制造能力未能同步提高,致使我國企業長期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三是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導致“侵權易、維權難”,影響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四四很多企業陷入創新主體分散以及聯盟創新動力不足的困境,使缺少共享資源成為其關鍵問題。在技術創新中,積累技術研發數據非常重要,這些數據不僅是技術研發的經驗積累,更是突破式創新的基礎。研發人員可以借助高質量的數據庫,很快做出新產品方案。在跨國企業中,研發人員近一半的時間在建立研發數據庫,而中國企業的這一數值還未達到其平均值。同時由于缺少信息開放與資源共享機制,我國企業普遍欠缺研發積累和技術資源共享的經驗,導致技術研發資源重復建設問題十分嚴重。
5.發達國家的圍堵。之前我國與發達國家位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產業互補性大于競爭性。但隨著我國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國內產業在更高水平上與發達國家同臺競爭,原有的產業鏈垂直分工格局將演變為水平競爭,這無疑會觸碰西方發達國家的核心利益,從而使得我國產業的發展不斷地遭到其阻撓。在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進程中,不僅鋼鐵、橡膠等傳統優勢產業,而且風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興產業都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雙反”調查或制裁。另外,跨國公司也會通過價格戰,企圖把我國新興產業扼殺在萌芽狀態,遏制中國制造2025計劃。如在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行業,只要我國企業推出新產品,跨國企業就將其生產的同類產品大幅降價出售,試圖通過品牌和價格優勢,擠壓我國企業中高端產品的生存空間。
三、高端制造業發展之策
關于產品,如果其本身的功能、質量、性價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則渠道壁壘、品牌壁壘都將迎刃而解。針對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和關鍵制造領域的現狀,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提升產業競爭力。
1.政策的牽引與領航。讓“首臺”使用起到示范效應,提升國內應用示范效應以增強國內市場信心,制衡制造強國的國際市場壟斷,增加“中國制造”國內市場占有率,同時將有限的資金集中投放到智能制造、“四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發展、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以達到引領升級的效果。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各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同時完善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擠出效應”和增大公共財政的“乘數效應”,財政政策作用于高端制造業應當盡可能選擇政府基金這一間接投入方式,如可以設立中央企業創新投資基金,引入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2)采取低息或者貼息等信貸創新方式,加大對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通過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與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發展,拓展制造業股權融資與債券融資的空間,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向制造業聚集。(3)要落實和完善使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鼓勵政策,適當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范圍以及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將新材料、關鍵零部件納入首批次應用保險保費補償范圍。(4)通過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營合作制)的途徑有效引導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參與新產業與新業態的構建。
2.不斷加大基礎性制造業的投入。順向研發已成為今后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主流研發趨勢,在順向研發道路上企業尤其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持,以保證研發的連續性和成功率。高端裝備制造業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產品升級和制造高級化,才能真正跳出“反傾銷”的陷阱,避開“授柄于人”的難題。中國企業一方面需摒棄長期揮之不去的“投機主義”,整體要轉向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進而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政府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需通過合作、合資以及設立境外研發機構等多種方式濃縮消化、吸收技術的過程。在積極跟進全球技術演進的前提下,通過海外并購,戰略合作和實施反向工程,整合利用全球優質的信息、研發、市場資源,以促進我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另外,不同行業之間的技術進步要有順序、有層次,尤其是要率先在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瓶頸領域實現突破,從而加快替代進口步伐。
3.轉變高端裝備制造業人才儲備路徑。發展生產型服務業,關鍵在于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勞動力人才。德國政府注重一線技術人才的培養,其源源不斷地為本國制造業輸送高素質技術工人得益于以下兩方面措施:一是大規模、系統化的職業教育使得80%的德國人通過職業教育走向工作崗位;二是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激發了工人的生產動力,使其成為社會中產階級的中堅力量,為其制造業提供長久的發展動力。我國可借鑒德國的人才儲備方式,這需要政府部門引導各界人士認同高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而這不僅有助于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人才的培養,也是提升我國產業鏈上游競爭能力的重要舉措。此外,以“國際化”為方向的中國企業,應構建全球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具體來說,一是“推出去”,即把國內人才推向國際市場,學習國際市場先進理念;二是“請進來”,即根據需要,引入一些外籍技術、管理人員到國內工作。在國內與國際人才一體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用包容、開放、理性的心態以及符合普遍規律的管理理念解決跨文化管理問題。
4.整合創新主體,建立國內技術聯盟,消除技術壁壘。在日本,政府和行業協會組織可以通過組建多層次技術聯盟、建立共享數據庫的方式,鼓勵科研設施與技術信息聯盟進行共享。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就專門立法把整車企業控制的關鍵零部件企業獨立出來,使其與本國高校合作,組建研發技術聯盟,形成充分市場競爭優勢,引導其零部件產業走向創新之路。同樣在韓國,其現代汽車研發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研發中心,很多車型都是先在歐美進行研發,再回到韓國批量生產。中國的長安汽車也曾借助其在意大利都靈的研發中心,與國外公司聯合開發新車,降低了新車研發成本。因此,我國應當整合市場資源,加快國內與國內、國內與國外的企業研發資源共享機制。
5.開拓市場、優化結構。一些制造企業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市場營銷。這方面的經驗完全可以“輸出”到國際市場。憑借自身“國際化”的銷售團隊及機構,在主要的國際市場上逐步建立完備的銷售網點。此外,向國際市場的組織延伸,是避開多種非關稅壁壘、獲得所在國支持的有效途徑。對制造企業來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后,高端裝備產品的內生需求持續增長,進口替代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這正是國內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成長的有利契機。在獲得本土競爭優勢后,國內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可以進一步走向海外市場,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市場空間,尤其在新興發展中國家,將會取得更明顯的成果。
總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需要在寸積銖累中增強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裝備制造業零部件技術的強大企業及企業群。此外,制造業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精尖技術的競爭。在關鍵技術、關鍵產品、關鍵工藝、關鍵零部件方面搶占高地,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以增強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實力,避免類似“中興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應積極利用政府創造優良的國際環境,通過“一帶一路”輸出我國高端裝備,在謹慎應對國際競爭不確定性風險中為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以及在東道國落地生根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漢權.產業邁向中高端:瓶頸、路徑與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17(63):38-58.
[2]張曉東,蔡書凱,朱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的瓶頸突破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57-62.
[3]毛蘊詩.以關鍵技術為突破口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N].國際商報,2017-03-12(A03).
[4]黃漢權.打造“三心四鏈”助力產業邁向中高端[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23-25.
[5]竇菲濤,杜博蓉.高端醫療設備何時不再依賴進口[N].工人日報,2017-08-06(A03).
[6]徐建偉.當前國內外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趨勢及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7(33):49-52.
[7]毛蘊詩,徐向龍,陳濤.基于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產業競爭力分析——以中國制造業為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1):64-72.
[8]孫喜保.關鍵零部件“硬”起來,制造業才更強[N].工人日報,2017-01-11(A03).
[9]劉曦.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發展特點及經驗啟示[J].特區經濟,2011(10):91-93.
[10]張銳.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政策路徑[N].中國財經報,2018-03-28(07).
作者簡介
1.董 鵬(1980—),男,漢族,陜西西安人,企業戰略研究員,主管,主要研究方向:產業鏈與高端制造業。
2.吳丹蕾(1996—),女,漢族,四川雅安,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造業價值鏈優化。
3.劉宣墨(1996—),男,漢族,四川遂寧,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造業成本管理與價值流分析。
裝備制造產業全球分工趨勢明顯,但高端裝備產品及零部件的生產仍長期被發達國家所掌控。例如美國制造企業在電氣設備、工程機械、自動控制系統等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其在汽車、航空、建筑和醫療設備等行業的競爭優勢;德國裝備制造生產商在32個細分裝備領域的16個領域居于世界第一,掌握著這些領域的主導權。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無論是制造業的產值還是進出口額以及制造業的人數都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全球制造業創新能力前50強的國家中,僅居第22位。當下,我國制造業存在大而不強、質量效益不高、產業結構不優、資本使用不佳等問題,導致國內的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大部分核心技術被國外所掌控,致使國外供貨商借機抬高價格,一些發達國家也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向我國出口尖端設備,如美國參議院通過控制高技術機床出口法案,把數控機床、超級計算機芯片等20類商品列為對中國出口的敏感物資,讓國內企業深受卡脖之痛,影響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1]。
一、高端制造業的現狀
當下,我國航空航天、船舶、電力、石化及機械制造等行業發展快速、規模日益擴張。但國內企業缺乏核心技術、關鍵工藝和關鍵產品的制造能力,從精密機床、半導體加工設備到電子產業芯片,甚至連建設高鐵的螺絲釘都大部分依靠進口。如近年爆發式增長的機器人行業,幾年內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到近千家,但90%的企業都是進口國外零部件,再簡單組裝對外銷售[2],很多企業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對此,筆者歸總了我國制造問題目前比較突出的幾個重點領域:
1.高端領域的發動機。我國汽車、輪船、飛機的發動機,80%以上依靠國外進口。舉國關注的C919國產大飛機,其發動機來自國外;被國際市場認可的中國汽車,其核心部件的發動機也一直受制于人;國內的高鐵齒輪傳動箱90%依賴進口,而制動裝置100%依賴進口[3]。國產民用發動機雖通過多年努力提升取得些許進步,但與國外相比仍存差距。航空發動機方面,盡管我國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研發,但由于其結構復雜且材料要求非常高,且缺乏相關研發人才,致使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工作至今也未取得可喜的成果。此外,渦扇航發、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高可靠度渦扇航發等設備,同樣存在發動機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
2.高檔數控機床。國產數控機床目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的重要零部件仍然依靠進口,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80%的高端數控機床和90%的配套數控系統均依靠進口。目前,機床進口量占國內機床總消耗的1/3左右,國產高端數控機床在精度和速度上跟國際前沿技術仍有較大差距。同時,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發展嚴重滯后也困擾著整個行業。當前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不到總和的20%,國內高檔系統的自給率不到總和的5%,高檔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仍主要依靠進口[4]。
3.高端醫療器械。我國生產的高端醫療設備面臨的主要的問題是缺少核心技術,即使是國內生產組裝,也需進口核心部件及材料。以用于臨床診斷的CT設備為例,據《2017年中國CT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收集的在用的12074臺CT設備中,國外產品份額達到了76%之多。我國高端醫療器械70%至80%依賴價格昂貴的進口零件或外資商品,導致核心技術、材料以及部件多數被國外公司壟斷。《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7)》指出,進口醫療設備在我國的價格,普遍比歐美日等原產國價格高50%~100%,如TOMO放射治療系統等設備,在歐美日等國家多為250萬美元,在我國則為500萬美元以上。同時,高昂的進口設備價格也導致醫療行業檢查費用高,加重了患者的負擔。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國內中高端醫療器械均被外國品牌占據,包括90%的超聲波儀器、90%的心電圖機市場和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市場等,占據了我國醫療器械全部市場約40%的比例[5]。
4.芯片。據中國社科院2018年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指出,我國的存儲芯片90%以上和中高端的芯片80%以上依靠進口。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的2017統計顯示,美國半導體生產已多年占全球市場48%的份額,僅英特爾一家的研發開支就達到中國整個芯片業的4倍。這說明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對落后,研發支出還需大量投入。在ICT(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內存、基站芯片、光器件和高端原材料,甚至包括最近比較火的人工智能GPU,都要依靠他國制造,這表明我國還沒有能力完全替代國外技術[6]。盡管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近幾年呈跨越式發展,但始終難以解決缺“芯”問題。因為缺“芯”,我國的芯片消耗量大卻不具話語權,目前智能終端芯片和操作系統基本上都由國外掌控,高性能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自主提供能力仍然較低。
5.儀器儀表。在我國儀器儀表業,中小企業數量居多。在面對強大的市場競爭時,中小企業往往會通過縮減利潤來獲得市場,但儀器儀表業在技術研發上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使得儀器儀表產品在研發過程中缺少資金支持,導致我國儀器儀表業創新能力薄弱,難有核心技術支撐,使得國內儀器行業技術水平以及市場影響力短期內遠遠無法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從而高端產品不得不依賴進口。據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分析儀器進口量從2012年逐漸增加,并于2017年12月首次突破2500萬臺,壓力檢測表也從2010年的幾十萬臺增加到現在的8000多萬臺。除此以外,流量儀表、液位儀表、電子測量儀器等產品近年進口量也明顯增加。目前常用的核磁共振儀、高分辨質譜等大型分析儀器,以及大部分的生命科學儀器如磁共振成像儀、超分辨熒光成像儀和冷凍透射電鏡等都大量依靠進口[7]。
6.汽車與其他設備的關鍵零部件。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顯示,2017年汽車零部件累計進口金額達370.48億美元,同比增長7.09%。汽車的自動檔變速器、無級變速器專用鏈條和鋼帶等95%依賴進口,甚至高端螺栓,也不得不進口。國產高檔制造裝備的乏力已成為阻礙汽車行業發展的絆腳石。雖然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但自主零部件企業技術水平仍然遠低于外資企業,并且企業中存在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此外,除研發投入較少外,外商技術壁壘封鎖也是一大挑戰。我國在燃油供給系統、點火系統、能源專用部件等關鍵產品領域上,基本都處于空白,均由國外企業掌握著核心的制造技術,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產品的發展進程,導致企業發展的自主性喪失[8]。
二、高端制造業的瓶頸
面臨嚴峻的國際競爭局勢,我國高端制造業的諸多瓶頸急需逐步破解。由于我國工業化起步晚、產業發展環境不完善、國外對關鍵研發技術封鎖等問題,使得我國制造產業在邁向中高端的過程中面臨許多阻礙。
1.體制機制等軟環境不夠優化。在一定意義上,觀念、體制等軟環境對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影響不亞于科技、人才等硬環境。軟環境對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制約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化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我國現行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存在標準水平“低”、標準體系“亂”和標準管理“軟”的狀況,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難以邁向中高端,使我國競爭力較強行業的技術水準難以達到國際認可度。二是市場誠信缺失。信用缺失不僅會使交易成本提高,影響交易行為,而且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三是工匠精神不足。我國中小企業主要靠模仿獲得技術進步、靠價廉賺取市場份額獲得發展。在浮躁的商業環境下,過度追求盈利,導致企業忽視對產品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和價值堅守,從而影響了我國制造業的產品質量保證和文化內涵提升。四是完整的產業鏈與基礎配件供應不配套。由于沒有形成以主機制造廠為核心、上下延伸的強大自主研發的體系,產業總體規模、經濟效益和競爭力難以提高。
2.現有制造業的研發方向存在問題。高端裝備制造業逆向研發難以保證基礎原創技術的開發。因為涉及到核心技術的高端裝備的技術默示知識很難通過拆散后研究獲得,且其高技術知識的集成復雜性也難以逆向獲得,所以高端裝備制造業很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種逆向研發獲得核心技術。隨著外資高端制造企業的獨資公司增多,我國制造業通過學習再創新模式受到影響。逆向研發模式制約了我國原創基礎知識的積累,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技術仍普遍落后于制造業強國。在低端裝備制造業領域,逆向研發和我國低成本勞動力的結合滿足了我國消費品和低端工業品的需求以及國際市場的需求,但打破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瓶頸需要對技術長期的正向研發和默示知識進行積累。
3.高端裝備制造業對人才培養和儲備不夠重視。產業邁向中高端,人才是核心支撐。其中四類人才尤為重要。第一類是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企業家。第二類是具有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背景的科技人才,他們是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第三類是掌握精密制造工藝技術的工匠人才。第四類是擁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我國四類人才供給都明顯不足,對推動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形成了重大制約。如在高度依賴進口的集成電路領域,盡管我國工程專業大學畢業生每年近50萬人,但國內芯片設計企業仍不得不從其他國家聘用大量專業技術人才[9]。另外,從歷史的角度看,人才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同時由于創新思路、批判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訓練不足或缺乏科學培養方法,導致突破性的、原創性的人才匱乏。
4.創新主體分散,無法形成創新合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技術進步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技術引進來實現,即使有創新,大都屬于引進模仿再創新,這導致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整體較低。從創新鏈看,我國創新活動長期以來主要圍繞提高加工組裝質量和效率展開,尚處于全球創新鏈外圍。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連續7年世界第一,但專利實施率僅為10%左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80%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差距甚遠[10]。這表明我國企業“短平快”式技術創新多,而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少。究其原因,一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代工發展模式使大多制造企業無須投資于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也能獲取穩定的生產利潤,因而導致企業在實踐中積累的研發設計能力不足。二是過去創新政策對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支持和引導不夠,使企業設計與設備制造能力未能同步提高,致使我國企業長期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三是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導致“侵權易、維權難”,影響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四四很多企業陷入創新主體分散以及聯盟創新動力不足的困境,使缺少共享資源成為其關鍵問題。在技術創新中,積累技術研發數據非常重要,這些數據不僅是技術研發的經驗積累,更是突破式創新的基礎。研發人員可以借助高質量的數據庫,很快做出新產品方案。在跨國企業中,研發人員近一半的時間在建立研發數據庫,而中國企業的這一數值還未達到其平均值。同時由于缺少信息開放與資源共享機制,我國企業普遍欠缺研發積累和技術資源共享的經驗,導致技術研發資源重復建設問題十分嚴重。
5.發達國家的圍堵。之前我國與發達國家位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產業互補性大于競爭性。但隨著我國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國內產業在更高水平上與發達國家同臺競爭,原有的產業鏈垂直分工格局將演變為水平競爭,這無疑會觸碰西方發達國家的核心利益,從而使得我國產業的發展不斷地遭到其阻撓。在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進程中,不僅鋼鐵、橡膠等傳統優勢產業,而且風電、太陽能光伏等新興產業都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雙反”調查或制裁。另外,跨國公司也會通過價格戰,企圖把我國新興產業扼殺在萌芽狀態,遏制中國制造2025計劃。如在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行業,只要我國企業推出新產品,跨國企業就將其生產的同類產品大幅降價出售,試圖通過品牌和價格優勢,擠壓我國企業中高端產品的生存空間。
三、高端制造業發展之策
關于產品,如果其本身的功能、質量、性價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則渠道壁壘、品牌壁壘都將迎刃而解。針對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和關鍵制造領域的現狀,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提升產業競爭力。
1.政策的牽引與領航。讓“首臺”使用起到示范效應,提升國內應用示范效應以增強國內市場信心,制衡制造強國的國際市場壟斷,增加“中國制造”國內市場占有率,同時將有限的資金集中投放到智能制造、“四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發展、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以達到引領升級的效果。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各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同時完善支持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擠出效應”和增大公共財政的“乘數效應”,財政政策作用于高端制造業應當盡可能選擇政府基金這一間接投入方式,如可以設立中央企業創新投資基金,引入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2)采取低息或者貼息等信貸創新方式,加大對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通過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與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發展,拓展制造業股權融資與債券融資的空間,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向制造業聚集。(3)要落實和完善使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等鼓勵政策,適當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范圍以及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將新材料、關鍵零部件納入首批次應用保險保費補償范圍。(4)通過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營合作制)的途徑有效引導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參與新產業與新業態的構建。
2.不斷加大基礎性制造業的投入。順向研發已成為今后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主流研發趨勢,在順向研發道路上企業尤其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持,以保證研發的連續性和成功率。高端裝備制造業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產品升級和制造高級化,才能真正跳出“反傾銷”的陷阱,避開“授柄于人”的難題。中國企業一方面需摒棄長期揮之不去的“投機主義”,整體要轉向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進而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政府要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需通過合作、合資以及設立境外研發機構等多種方式濃縮消化、吸收技術的過程。在積極跟進全球技術演進的前提下,通過海外并購,戰略合作和實施反向工程,整合利用全球優質的信息、研發、市場資源,以促進我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另外,不同行業之間的技術進步要有順序、有層次,尤其是要率先在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和瓶頸領域實現突破,從而加快替代進口步伐。
3.轉變高端裝備制造業人才儲備路徑。發展生產型服務業,關鍵在于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勞動力人才。德國政府注重一線技術人才的培養,其源源不斷地為本國制造業輸送高素質技術工人得益于以下兩方面措施:一是大規模、系統化的職業教育使得80%的德國人通過職業教育走向工作崗位;二是高福利的社會保障體系激發了工人的生產動力,使其成為社會中產階級的中堅力量,為其制造業提供長久的發展動力。我國可借鑒德國的人才儲備方式,這需要政府部門引導各界人士認同高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而這不僅有助于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人才的培養,也是提升我國產業鏈上游競爭能力的重要舉措。此外,以“國際化”為方向的中國企業,應構建全球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具體來說,一是“推出去”,即把國內人才推向國際市場,學習國際市場先進理念;二是“請進來”,即根據需要,引入一些外籍技術、管理人員到國內工作。在國內與國際人才一體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用包容、開放、理性的心態以及符合普遍規律的管理理念解決跨文化管理問題。
4.整合創新主體,建立國內技術聯盟,消除技術壁壘。在日本,政府和行業協會組織可以通過組建多層次技術聯盟、建立共享數據庫的方式,鼓勵科研設施與技術信息聯盟進行共享。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就專門立法把整車企業控制的關鍵零部件企業獨立出來,使其與本國高校合作,組建研發技術聯盟,形成充分市場競爭優勢,引導其零部件產業走向創新之路。同樣在韓國,其現代汽車研發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研發中心,很多車型都是先在歐美進行研發,再回到韓國批量生產。中國的長安汽車也曾借助其在意大利都靈的研發中心,與國外公司聯合開發新車,降低了新車研發成本。因此,我國應當整合市場資源,加快國內與國內、國內與國外的企業研發資源共享機制。
5.開拓市場、優化結構。一些制造企業在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市場營銷。這方面的經驗完全可以“輸出”到國際市場。憑借自身“國際化”的銷售團隊及機構,在主要的國際市場上逐步建立完備的銷售網點。此外,向國際市場的組織延伸,是避開多種非關稅壁壘、獲得所在國支持的有效途徑。對制造企業來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后,高端裝備產品的內生需求持續增長,進口替代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這正是國內高端裝備制造企業成長的有利契機。在獲得本土競爭優勢后,國內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可以進一步走向海外市場,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市場空間,尤其在新興發展中國家,將會取得更明顯的成果。
總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需要在寸積銖累中增強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立裝備制造業零部件技術的強大企業及企業群。此外,制造業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精尖技術的競爭。在關鍵技術、關鍵產品、關鍵工藝、關鍵零部件方面搶占高地,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以增強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實力,避免類似“中興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應積極利用政府創造優良的國際環境,通過“一帶一路”輸出我國高端裝備,在謹慎應對國際競爭不確定性風險中為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以及在東道國落地生根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漢權.產業邁向中高端:瓶頸、路徑與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17(63):38-58.
[2]張曉東,蔡書凱,朱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的瓶頸突破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57-62.
[3]毛蘊詩.以關鍵技術為突破口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N].國際商報,2017-03-12(A03).
[4]黃漢權.打造“三心四鏈”助力產業邁向中高端[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23-25.
[5]竇菲濤,杜博蓉.高端醫療設備何時不再依賴進口[N].工人日報,2017-08-06(A03).
[6]徐建偉.當前國內外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趨勢及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7(33):49-52.
[7]毛蘊詩,徐向龍,陳濤.基于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產業競爭力分析——以中國制造業為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1):64-72.
[8]孫喜保.關鍵零部件“硬”起來,制造業才更強[N].工人日報,2017-01-11(A03).
[9]劉曦.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發展特點及經驗啟示[J].特區經濟,2011(10):91-93.
[10]張銳.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政策路徑[N].中國財經報,2018-03-28(07).
作者簡介
1.董 鵬(1980—),男,漢族,陜西西安人,企業戰略研究員,主管,主要研究方向:產業鏈與高端制造業。
2.吳丹蕾(1996—),女,漢族,四川雅安,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造業價值鏈優化。
3.劉宣墨(1996—),男,漢族,四川遂寧,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造業成本管理與價值流分析。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