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中國政府明確“制造強國”綱領性戰略,提出《中國制造2025》,并推進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在有序健康推進發展中國先進制造業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先進制造業將呈現高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發展趨勢,并優先發展國家戰略支持的細分領域,在全球并購和技術升級等方面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文/張人支 林隆
投資提示
●中國制造業當前雖然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且擁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鏈,但是仍然面臨大而不強、進口依賴度較高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政府脫虛向實的政策決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舉措推動中國制造業逐步回暖。
●先進制造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包括高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
●中國的政策支撐帶動制造業產業升級,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十大重點領域是發展重點,工業強基是堅實基礎。
●并購整合和技術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發展,一方面可以將全球先進技術嫁接至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國內的技術升級有望推動制造業進口替代。
●綜合分析,細分行業投資機會包括工業機器人、儀器儀表、高端機床、工業自動化、工業耗材、包裝、醫療器械等。
一、2017年中國制造業發展現狀及所處階段
(一)中國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
2016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4.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3.3%,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2年的17.6%基本實現翻番,意味著我國工業實現從小到大的重要轉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全球制造商集團(Global Manufacturer Group)發布的《2017年全球制造500強》中,中國總共有76家企業入選,數量排名第三。美國、日本居前兩位,分別有133家、85家企業入選,德國、法國、英國、韓國、加拿大、印度、瑞士和俄羅斯分別位居第四至第十(見表1)。
(二)中國制造業當前所處階段
1.大而不強仍然是2017年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是制造業出口大國。中國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從2000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3%。同期,美國的份額從12%下降到9%,日本的份額從7.5%下降到3.8%,德國的份額從8.6%小幅下滑至8.1%,而韓國的份額則由2.7%上升至3.2%。
中國制造業出口結構中,有58%仍然為中低端產品,與印度和巴西分別為57%和62%的中低端出口占比接近。中國制造業出口結構中,低端比例高達35%,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英國的低端出口比例分別僅有17%、14%、14%、15%(見圖1)。
我國高、精、尖類零部件產品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以工業機器人為例,我國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但國內企業生產工業機器人所需要的核心部件仍然要從美、日等發達國家廠商進行采購,如減速器需要向兩家日本廠商購買,伺服電機基本上被歐美和日本企業壟斷,國產核心零部件在穩定性、精度、壽命、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2.擁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鏈
中國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產品總量、種類、出口金額等也位居世界第一,全球500多種工業產品中,超過220種中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作為全球制造中心,中國制造業已經形成了大而全的產業鏈條,構建了產業鏈集群,這成為其它任何國家短期內無法趕超的優勢。產業鏈集群效應帶來的競爭優勢使得中國制造企業有望成為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吸引全球制造業龍頭企業在華布局。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制造業2017年回暖
20世紀90年代,中國工業進入下行周期,主要因為紡織行業產能過剩,同時遭遇亞洲金融危機;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國城市化率持續高速上升(從2000年的36%上升至2010年的49%),中國制造業保持了迅速增長的態勢;在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雖然中國經濟在“四萬億計劃”的刺激下,于2010年回到短期高點,但是短期內舉全國之力的天量刺激,迅速積累了過剩的產能,使企業和政府背上了巨額債務,制造業遭遇了連續幾年的低迷(見圖2)。
中國政府已深刻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先后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抑制資產泡沫,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等政策要求。中央對“脫虛向實”的政策決心和供給側改革的相應舉措帶動工業對GDP貢獻率攀升,2017年工業對GDP貢獻率結束過去幾年持續下滑的態勢,從30.7%上升到34.6%(見圖3)。
供給側改革的一系列舉措推動工業企業利潤率回升,自2016年起,中國工業企業的利潤率穩健回升,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已經回復2013年的水平(見圖4)。同時,從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隨著制造業整體庫存周期性觸底,以及工業企業設備支出降至2009年以來新低,制造業企業投資開始進入趨勢性修復階段,2017年前3個季度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4.2%,相較上年同期增長1.1個百分點(見圖5)。從資本開支周期、企業的投資意愿和整體產業政策環境來看,制造業有望進入回暖周期。
(三)中國制造業投資市場發展狀況
從2017年中國投資市場的行業分布來看,前11個月制造業投資案例共457起,占全行業投資案例數量的5%,在行業中排名第7;投資金額總計386億元,占全行業投資金額的3.5%,在行業中排名第8。制造業的平均投資金額約為8400萬元(見圖6和圖7)。
從中國企業相關并購市場來看,制造業在并購市場分量更重。2017年前3個季度中國并購市場制造業的案例數量為156起,約占全行業案例數量的9%,在各行業中排名第3;制造業的并購金額約624億元,占全行業比例約4.7%,在行業中排名第7。制造業并購案例的平均投資金額約為4億元(見圖8和圖9)。
二、先進制造業最新趨勢
(一)高端化
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逐步從低附加值傳統加工制造業和資源密集型制造業向高附加值新型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比中國制造業2003年和2017年的數據,可以看到,2003年我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重化工領域,相對以勞動及資本密集型為主;2017年我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更多集中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領域;過去十多年,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顯著提升,而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大幅下滑(見圖10)。
對比2017年與2016年制造業各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制造業向高附加值行業轉移的趨勢也較為明顯。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三個技術含量足、行業門檻高的制造業子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比重分別提升了0.2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和0.9個百分點;相比而言,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比重分別下降了0.2個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見圖11)。中國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的趨勢顯著。
(二)智能化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智能制造工程作為政府引導推動的五個工程之一,這為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明確了綱領性指導,對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強國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工信部數據,2016年我國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61.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33.3%,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到38.2%。根據《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和《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要求,“十三五”規劃實施期間實現有條件、有基礎的傳統制造業基本普及數字化,全面啟動并逐步實現智能轉型,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2%,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0%,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十大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完成60類以上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集成創新。2018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年份,過去兩年制造業智能化進程的推進取得一系列的成績,2018年智能化的趨勢將作為重要方向繼續保持。
一方面,智能化是提升生產效率、推進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工信部部分智能化試點改造項目的梳理,可以看到,智能化改造能夠大幅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見表2)。
另一方面,智能化是應對勞動力成本提升的重要手段。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力需求,節約勞動力成本,進而提升利潤率水平。2008~2016年,中國城鎮制造業私營單位和非私營單位人員平均工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2.5%和11.8%,遠高于物價指數的增長幅度。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人均產值復合增長率約為10.9%,略低于人員成本的漲幅。
2005~2016年,中國的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漲了3倍,比1995年上漲10倍。中國的人口紅利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大不如前,中國已經不是發達經濟體進行全球制造業布局的第一選擇,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已經把它們的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或遷回本國(見圖12和圖13)。
(三)自動化
20世紀70年代,全球開始推行工業3.0,重視和推進工業自動化,主要實現集成化生產和高度自動化。當前全球各大經濟體均推行適合本國的工業4.0,但是從中國的產業發展來看,連工業3.0都沒有普遍實現,自動化率相對較低。用自動化儀器儀表市場規模與GDP比值來表征自動化率水平,中國目前自動化率僅有1.6%,遠低于美國20世紀90年代4.0%的水平。
工業機器人密度是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存量有限但是增長迅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仍處于較低水平,2016年底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有68臺/萬工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4臺/萬工人。與另外三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大國對比,中國的差距更加明顯,韓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631臺/萬工人,日本為303臺/萬工人,德國為309臺/萬工人。但是中國近幾年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進入快速成長期,復合增長率超過30%。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29萬臺,同比增長14%,其中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9萬臺,同比增長31%,中國市場占全球約31%,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稒C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2020年實現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超過150臺/萬工人。
中國過去十多年的高增長主要來自房地產和加入WTO兩大制度紅利,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勞動力人口步入負增長,中國的制造業勞工成本近五年增速遠高于其他主要國家,企業有極大的動力去提升生產線自動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見圖14)。據國際權威咨詢機構統計,自動化系統投入對企業效益提升的產出比在1∶4至1∶6。2018年,中國急需提高整體自動化水平來應對這些問題,進而推進產業升級,這將帶來產業鏈層面的投資機會。
<注:本文未完待續,更多精彩內容見下期!>
作者簡介
張人支
經濟學碩士,建投投資高級副總裁、戰略管理部門總經理
林隆 工學碩士,建投投資副總裁
【壓縮機網】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中國政府明確“制造強國”綱領性戰略,提出《中國制造2025》,并推進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在有序健康推進發展中國先進制造業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先進制造業將呈現高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發展趨勢,并優先發展國家戰略支持的細分領域,在全球并購和技術升級等方面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文/張人支 林隆
投資提示
●中國制造業當前雖然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且擁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鏈,但是仍然面臨大而不強、進口依賴度較高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政府脫虛向實的政策決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舉措推動中國制造業逐步回暖。
●先進制造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包括高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
●中國的政策支撐帶動制造業產業升級,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十大重點領域是發展重點,工業強基是堅實基礎。
●并購整合和技術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發展,一方面可以將全球先進技術嫁接至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國內的技術升級有望推動制造業進口替代。
●綜合分析,細分行業投資機會包括工業機器人、儀器儀表、高端機床、工業自動化、工業耗材、包裝、醫療器械等。
一、2017年中國制造業發展現狀及所處階段
(一)中國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
2016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4.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3.3%,相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52年的17.6%基本實現翻番,意味著我國工業實現從小到大的重要轉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全球制造商集團(Global Manufacturer Group)發布的《2017年全球制造500強》中,中國總共有76家企業入選,數量排名第三。美國、日本居前兩位,分別有133家、85家企業入選,德國、法國、英國、韓國、加拿大、印度、瑞士和俄羅斯分別位居第四至第十(見表1)。
(二)中國制造業當前所處階段
1.大而不強仍然是2017年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是制造業出口大國。中國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從2000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3%。同期,美國的份額從12%下降到9%,日本的份額從7.5%下降到3.8%,德國的份額從8.6%小幅下滑至8.1%,而韓國的份額則由2.7%上升至3.2%。
中國制造業出口結構中,有58%仍然為中低端產品,與印度和巴西分別為57%和62%的中低端出口占比接近。中國制造業出口結構中,低端比例高達35%,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英國的低端出口比例分別僅有17%、14%、14%、15%(見圖1)。
我國高、精、尖類零部件產品進口依賴度仍然較高。以工業機器人為例,我國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但國內企業生產工業機器人所需要的核心部件仍然要從美、日等發達國家廠商進行采購,如減速器需要向兩家日本廠商購買,伺服電機基本上被歐美和日本企業壟斷,國產核心零部件在穩定性、精度、壽命、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2.擁有相對完備的產業鏈
中國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產品總量、種類、出口金額等也位居世界第一,全球500多種工業產品中,超過220種中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作為全球制造中心,中國制造業已經形成了大而全的產業鏈條,構建了產業鏈集群,這成為其它任何國家短期內無法趕超的優勢。產業鏈集群效應帶來的競爭優勢使得中國制造企業有望成為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吸引全球制造業龍頭企業在華布局。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制造業2017年回暖
20世紀90年代,中國工業進入下行周期,主要因為紡織行業產能過剩,同時遭遇亞洲金融危機;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國城市化率持續高速上升(從2000年的36%上升至2010年的49%),中國制造業保持了迅速增長的態勢;在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雖然中國經濟在“四萬億計劃”的刺激下,于2010年回到短期高點,但是短期內舉全國之力的天量刺激,迅速積累了過剩的產能,使企業和政府背上了巨額債務,制造業遭遇了連續幾年的低迷(見圖2)。
中國政府已深刻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先后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抑制資產泡沫,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等政策要求。中央對“脫虛向實”的政策決心和供給側改革的相應舉措帶動工業對GDP貢獻率攀升,2017年工業對GDP貢獻率結束過去幾年持續下滑的態勢,從30.7%上升到34.6%(見圖3)。
供給側改革的一系列舉措推動工業企業利潤率回升,自2016年起,中國工業企業的利潤率穩健回升,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已經回復2013年的水平(見圖4)。同時,從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隨著制造業整體庫存周期性觸底,以及工業企業設備支出降至2009年以來新低,制造業企業投資開始進入趨勢性修復階段,2017年前3個季度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4.2%,相較上年同期增長1.1個百分點(見圖5)。從資本開支周期、企業的投資意愿和整體產業政策環境來看,制造業有望進入回暖周期。
(三)中國制造業投資市場發展狀況
從2017年中國投資市場的行業分布來看,前11個月制造業投資案例共457起,占全行業投資案例數量的5%,在行業中排名第7;投資金額總計386億元,占全行業投資金額的3.5%,在行業中排名第8。制造業的平均投資金額約為8400萬元(見圖6和圖7)。
從中國企業相關并購市場來看,制造業在并購市場分量更重。2017年前3個季度中國并購市場制造業的案例數量為156起,約占全行業案例數量的9%,在各行業中排名第3;制造業的并購金額約624億元,占全行業比例約4.7%,在行業中排名第7。制造業并購案例的平均投資金額約為4億元(見圖8和圖9)。
二、先進制造業最新趨勢
(一)高端化
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逐步從低附加值傳統加工制造業和資源密集型制造業向高附加值新型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比中國制造業2003年和2017年的數據,可以看到,2003年我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重化工領域,相對以勞動及資本密集型為主;2017年我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更多集中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領域;過去十多年,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顯著提升,而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大幅下滑(見圖10)。
對比2017年與2016年制造業各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制造業向高附加值行業轉移的趨勢也較為明顯。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三個技術含量足、行業門檻高的制造業子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比重分別提升了0.2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和0.9個百分點;相比而言,非金屬礦物制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比重分別下降了0.2個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見圖11)。中國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的趨勢顯著。
(二)智能化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智能制造工程作為政府引導推動的五個工程之一,這為制造業的智能化發展明確了綱領性指導,對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強國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工信部數據,2016年我國企業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61.8%,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33.3%,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達到38.2%。根據《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和《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要求,“十三五”規劃實施期間實現有條件、有基礎的傳統制造業基本普及數字化,全面啟動并逐步實現智能轉型,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2%,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0%,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十大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完成60類以上智能制造成套裝備集成創新。2018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年份,過去兩年制造業智能化進程的推進取得一系列的成績,2018年智能化的趨勢將作為重要方向繼續保持。
一方面,智能化是提升生產效率、推進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工信部部分智能化試點改造項目的梳理,可以看到,智能化改造能夠大幅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見表2)。
另一方面,智能化是應對勞動力成本提升的重要手段。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生產效率,減少勞動力需求,節約勞動力成本,進而提升利潤率水平。2008~2016年,中國城鎮制造業私營單位和非私營單位人員平均工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2.5%和11.8%,遠高于物價指數的增長幅度。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人均產值復合增長率約為10.9%,略低于人員成本的漲幅。
2005~2016年,中國的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漲了3倍,比1995年上漲10倍。中國的人口紅利及勞動力成本優勢已經大不如前,中國已經不是發達經濟體進行全球制造業布局的第一選擇,一些發達經濟體的企業已經把它們的生產轉移到成本較低的國家或遷回本國(見圖12和圖13)。
(三)自動化
20世紀70年代,全球開始推行工業3.0,重視和推進工業自動化,主要實現集成化生產和高度自動化。當前全球各大經濟體均推行適合本國的工業4.0,但是從中國的產業發展來看,連工業3.0都沒有普遍實現,自動化率相對較低。用自動化儀器儀表市場規模與GDP比值來表征自動化率水平,中國目前自動化率僅有1.6%,遠低于美國20世紀90年代4.0%的水平。
工業機器人密度是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存量有限但是增長迅速。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仍處于較低水平,2016年底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有68臺/萬工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4臺/萬工人。與另外三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大國對比,中國的差距更加明顯,韓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為631臺/萬工人,日本為303臺/萬工人,德國為309臺/萬工人。但是中國近幾年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進入快速成長期,復合增長率超過30%。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約29萬臺,同比增長14%,其中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9萬臺,同比增長31%,中國市場占全球約31%,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稒C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2020年實現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超過150臺/萬工人。
中國過去十多年的高增長主要來自房地產和加入WTO兩大制度紅利,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勞動力人口步入負增長,中國的制造業勞工成本近五年增速遠高于其他主要國家,企業有極大的動力去提升生產線自動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見圖14)。據國際權威咨詢機構統計,自動化系統投入對企業效益提升的產出比在1∶4至1∶6。2018年,中國急需提高整體自動化水平來應對這些問題,進而推進產業升級,這將帶來產業鏈層面的投資機會。
<注:本文未完待續,更多精彩內容見下期!>
作者簡介
張人支
經濟學碩士,建投投資高級副總裁、戰略管理部門總經理
林隆 工學碩士,建投投資副總裁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