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一帶一路”提出3年多來z*高規格的論壇活動,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多來,這份中國方案已結出累累碩果。
央企參與“一帶一路”項目1676
“中央企業充分運用自己在技術、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積極‘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三年多來,中央企業共有47家企業參與、參股或者投資,或者和這些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
中央企業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這些年來,中央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年均投資增長15%,年均銷售收入增長4.5%,這些項目很大部分在‘一帶一路’沿線。”肖亞慶說。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央企業主動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有力推動了沿線國家的緊密聯系和協同發展。鐵路方面,亞吉鐵路已開通運營,蒙內鐵路即將通車,中老鐵路已開工建設,中泰鐵路等一批鐵路項目也在加快推進。公路方面,中巴喀喇昆侖公路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和交通設施建設,為當地的出行帶來方便。通訊網絡方面,在東北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周邊區域建設跨境海底光纜、陸地光纜等大容量高速率通信設施,促進了當地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能源建設方面,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6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中國石油承建的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中俄、中亞、中緬天然氣管道等項目,有效解決了油氣資源輸出難的問題。中央企業還承建了一大批火電站、水電站和核電站以及電網,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產業投資和園區建設方面,中央企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加大了園區建設力度。多個工業和制造業項目在馬來西亞、老撾、蒙古等國家落地,有效滿足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很多項目還大幅度增加了稅收。
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使許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使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了產品優勢。這些產品優勢進一步發揮,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擴大了就業,提高了員工的技術水平和知識能力,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實踐中,也促進了自身的國際化進程,增加了國際化經驗。
標準是國際經貿合作投資的通用語言。肖亞慶說,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既接受和適用“走出去”所在國的規則,也積極參與制定國際通行規則,讓標準“走出去”。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介紹,在q*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主導推動的TD—LTE技術,已成為國際電聯確定的q*4G國際標準之一。目前,q*有53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99張商用TD—LTE網絡。“一帶一路”沿線已經有21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39張TD—LTE商用網絡。這不僅提升了當地移動通信服務和信息化水平,還有效拉動了當地數字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實踐中,央企擔當著主力軍的角色,一批標志性大項目落地實施。國機集團董事長任洪斌表示,目前,國機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中的48個國家,已完工或正在執行的項目773個,合同金額736億美元,涉及市政、能源、環保、水利、房建、工業建設、石化等多個領域。其中,中白工業園是中國在海外z*大、合作層次z*高的經貿合作區,目前已有8家企業入園,有25家企業簽署了入園協議。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既為中國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對加快中西部的發展、對外開放增添了新的動力,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提供了新的公共產品。雖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一些國家體量較小,進出口能力也有限,但是機遇和挑戰并存,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
總的來看,按照商務部的統計數據,目前總體情況比較好。中國企業實施的投資合作項目,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據統計,2016年中國境外企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向所在國繳納的稅費達到400億美元,雇傭外方員工超過150萬人。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加強規劃引導,推動戰略對接,完善合作機制,發揮中國企業、東道國企業、第三方企業的各自優勢,與東道國一道推進經貿合作區建設,更多地惠及當地民眾。
壓縮機企業應轉變觀眾身份進場參與
通過以上數據統計和其他代表性行業的介紹,可見“一帶一路”市場廣闊,機遇眾多。但截至目前,我國壓縮機行業對“一帶一路”市場的滲透較少,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只有部分企業借助中國海外工程建設公司,從國內夾帶銷售了部分壓縮機設備到“一帶一路”市場上。而并沒有深入當地市場,設置經銷代理商,有效控制當地市場,提供相應的售后服務與增值業務。與工程機械行業全面進入相比,壓縮機行業在“一帶一路”市場上w*能成規模的是用于石油、天然氣等開發、集輸的大功率壓縮機。比如,去年底,科瑞石油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為沿線國家客戶設計制造的6套大型往復式壓縮機在東營發運。合同總金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主要應用于油田天然氣集輸,日處理量為160萬方。
東南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東、華南壓縮機企業重要的海外市場。但是,東南亞只是由于區位因素成為中國壓縮機企業已有的傳統海外市場,并未在“一帶一路”概念之后有所創新和突破,從而在中東與東歐市場有較大作為。
因此,壓縮機企業不能在作壁上觀,看其他行業、企業在“一帶一路”市場上攻城略地,而自己遲遲不肯動身,在當地布局生產和建設營銷渠道。在“一帶一路”先期的工程基建項目結束,壓縮機潛在需求造就之后,和早年的中國壓縮機市場一樣,國際壓縮機品牌必然會大舉入侵,通過收購當地品牌和本土化生產,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若國內壓縮機企業不占領先發優勢,則在國際競爭中非常被動。在國際市場運作經驗、資金不足,技術無優勢、成本無優勢的情況下,或許只能望洋興嘆,后悔當初錯失良機。
央企參與“一帶一路”項目1676
“中央企業充分運用自己在技術、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按照市場化的原則積極‘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三年多來,中央企業共有47家企業參與、參股或者投資,或者和這些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
中央企業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這些年來,中央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年均投資增長15%,年均銷售收入增長4.5%,這些項目很大部分在‘一帶一路’沿線。”肖亞慶說。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央企業主動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有力推動了沿線國家的緊密聯系和協同發展。鐵路方面,亞吉鐵路已開通運營,蒙內鐵路即將通車,中老鐵路已開工建設,中泰鐵路等一批鐵路項目也在加快推進。公路方面,中巴喀喇昆侖公路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和交通設施建設,為當地的出行帶來方便。通訊網絡方面,在東北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周邊區域建設跨境海底光纜、陸地光纜等大容量高速率通信設施,促進了當地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能源建設方面,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6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中國石油承建的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中俄、中亞、中緬天然氣管道等項目,有效解決了油氣資源輸出難的問題。中央企業還承建了一大批火電站、水電站和核電站以及電網,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產業投資和園區建設方面,中央企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加大了園區建設力度。多個工業和制造業項目在馬來西亞、老撾、蒙古等國家落地,有效滿足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很多項目還大幅度增加了稅收。
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使許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使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了產品優勢。這些產品優勢進一步發揮,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擴大了就業,提高了員工的技術水平和知識能力,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實踐中,也促進了自身的國際化進程,增加了國際化經驗。
標準是國際經貿合作投資的通用語言。肖亞慶說,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既接受和適用“走出去”所在國的規則,也積極參與制定國際通行規則,讓標準“走出去”。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介紹,在q*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主導推動的TD—LTE技術,已成為國際電聯確定的q*4G國際標準之一。目前,q*有53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99張商用TD—LTE網絡。“一帶一路”沿線已經有21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39張TD—LTE商用網絡。這不僅提升了當地移動通信服務和信息化水平,還有效拉動了當地數字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實踐中,央企擔當著主力軍的角色,一批標志性大項目落地實施。國機集團董事長任洪斌表示,目前,國機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中的48個國家,已完工或正在執行的項目773個,合同金額736億美元,涉及市政、能源、環保、水利、房建、工業建設、石化等多個領域。其中,中白工業園是中國在海外z*大、合作層次z*高的經貿合作區,目前已有8家企業入園,有25家企業簽署了入園協議。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既為中國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對加快中西部的發展、對外開放增添了新的動力,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也提供了新的公共產品。雖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一些國家體量較小,進出口能力也有限,但是機遇和挑戰并存,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
總的來看,按照商務部的統計數據,目前總體情況比較好。中國企業實施的投資合作項目,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和稅收。據統計,2016年中國境外企業銷售額達到1.5萬億美元,向所在國繳納的稅費達到400億美元,雇傭外方員工超過150萬人。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加強規劃引導,推動戰略對接,完善合作機制,發揮中國企業、東道國企業、第三方企業的各自優勢,與東道國一道推進經貿合作區建設,更多地惠及當地民眾。
壓縮機企業應轉變觀眾身份進場參與
通過以上數據統計和其他代表性行業的介紹,可見“一帶一路”市場廣闊,機遇眾多。但截至目前,我國壓縮機行業對“一帶一路”市場的滲透較少,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成績。只有部分企業借助中國海外工程建設公司,從國內夾帶銷售了部分壓縮機設備到“一帶一路”市場上。而并沒有深入當地市場,設置經銷代理商,有效控制當地市場,提供相應的售后服務與增值業務。與工程機械行業全面進入相比,壓縮機行業在“一帶一路”市場上w*能成規模的是用于石油、天然氣等開發、集輸的大功率壓縮機。比如,去年底,科瑞石油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為沿線國家客戶設計制造的6套大型往復式壓縮機在東營發運。合同總金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主要應用于油田天然氣集輸,日處理量為160萬方。
東南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東、華南壓縮機企業重要的海外市場。但是,東南亞只是由于區位因素成為中國壓縮機企業已有的傳統海外市場,并未在“一帶一路”概念之后有所創新和突破,從而在中東與東歐市場有較大作為。
因此,壓縮機企業不能在作壁上觀,看其他行業、企業在“一帶一路”市場上攻城略地,而自己遲遲不肯動身,在當地布局生產和建設營銷渠道。在“一帶一路”先期的工程基建項目結束,壓縮機潛在需求造就之后,和早年的中國壓縮機市場一樣,國際壓縮機品牌必然會大舉入侵,通過收購當地品牌和本土化生產,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若國內壓縮機企業不占領先發優勢,則在國際競爭中非常被動。在國際市場運作經驗、資金不足,技術無優勢、成本無優勢的情況下,或許只能望洋興嘆,后悔當初錯失良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