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電機作為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廣泛使用的電氣設備,由于使用量大、運行時間長,電機在選擇和使用上存在著很大的節能潛力,尤其對量大面廣的中小型電機而言更為顯著。
近年來,我國工業領域電機能效水平逐步提高,但總體仍然較低,平均水平比國外低3-5個百分點。據不完全統計,若工業電機能效提升5%,則年節約電量1,80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7,500萬噸標準煤,減排18,000萬噸二氧化碳,節能潛力巨大。因此,高效電機的推廣一直是國家節能工作的重點工作。
但是,高效電機的推廣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導致高效電機在我國電機市場的占比依然不高。從國內銷售情況看,高效電機的占比僅為5%左右,這與國家多年來制定的高效電機推廣目標有很大差距。高效電機的推廣困境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高效電機市場需求不足,推廣難度大
目前,國內購買高效電機的用戶大多集中在國有企業,還包括部分國際性的大公司,其他用戶購買積極性差,2級高效電機的市場需求小,1級電機的成本價格要比2級電機高出20%,目前更是沒有市場。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a) 在資金投入方面,部分客戶更看重資金的一次性投入,而不考慮未來的電機使用。購買高效電機的價格高于普通電機,所以不愿意購買。
b) 在采購方面,一般采購人員受到采購費用的限制,希望買更低價格的產品,而且價格可以逐年的下降。國內的招標項目一般也會選擇z*低價格的產品,而對產品的品質不夠重視。
c) 中小型三相異步電機生產企業,大部分是按照訂單生產,這使得高效電機的推廣受阻。對于電機的主要用戶(包括風機、水泵、壓縮機等)來說,受經濟形勢及競爭壓力的影響,目前的利潤空間已經極小,降低成本才是企業的s*要任務,所以高效電機的推廣單憑市場因素的影響非常困難。
d) 單純電機節能效果不夠明顯,用戶不愿意去做。電機的更換還涉及到停工停產,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很多企業即使給了補貼都不想去做。
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影響企業積極性
節能惠民工程的補貼促進了高效電機的推廣,帶動了企業的積極性,但是也有企業表示,已經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拿到補貼。拿補貼的手續非常復雜,導致企業的墊資壓力非常大。現在企業也不敢確定國家的政策,是否還會給補貼,又迫于企業的資金壓力,所以積極性明顯下降。
當然,導致節能惠民工程補貼發放不及時也是存在一定原因的。從國家的角度考慮,由于中國加入了WTO,受到國外的監督,擔心企業拿了補貼又把電機銷售到了國外,國外會說傾銷,所以制定了很繁瑣的手續,要求有銷售憑證。
但是電機產品不同于家用產品,其銷售用戶不是終端用戶,大多數是直接到配套的設備商,生產企業難以直接拿到銷售憑證;從用戶層面來講,很多用戶不愿意為了幾臺電機還那么麻煩的去申請補貼,不想通過政府去拿補貼,而直接找廠商去索要補貼。
市場監管不嚴,不滿足標準的電機產品依然大量銷售
能效標準盡管對于不達標的產品已經規定不能生產及銷售,但是由于某些生產企業及用戶的守法意識不強,依然有大量的不達標產品在市場上流通。目前,3級能效以下產品的占比依然占到50%以上,高效電機的虛標情況嚴重。政府對于市場上出現的不合格電機缺少監管手段,缺少專業性強的監管人員。建議相關部門可對于所有出廠的產品進行編碼制度,未來在市場上對產品檢測時可根據編碼確認是哪個企業的產品,作為執法的依據。
另外,電機產品樣機檢測時確定的能效標準與批量生產時的效率并不一定一致,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建議增加出樣檢測的數量,保證批量生產時的產品效率達標。
高效電機的高效性、節能性、經濟性難評估
高效電機是否能達到高效、節能、經濟,這與電機系統匹配程度及應用工藝場合,運行時間均有關系。應用不合理會導致出現高效電機并不一定高效,高效電機并不一定節能,節能電機并不一定經濟的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用戶購買高效電機的積極性,阻礙了高效電機的推廣。
從電機的檢測數據來看,高效電機的效率是明顯高于普通電機的,但是在某些實際應用場合中,高效電機并未體現出高效。一般情況下,從整個電機的使用周期來看,初始購買、安裝和期間維護費用只占全部費用的10%左右,而運行所需電費將占到90%左右。選擇高效節能電機更換能顯著節省電費,長期來看其實更符合企業利益。但是,對于存活時間較短的企業,購買的電機運行時間較短,或僅作為備用電機需求購買的企業來說,節能電機初始購買及安裝的費用可能會高于節省的電費,這就不夠經濟。
因此,對于電機能效提升工作,政府要繼續發揮標準的引領和監督約束作用。我們認為,可以多個方面做出規范:出臺強制性的推廣政策,淘汰低效電機;加強高效電機能效標識的管理,杜絕虛標的情況;在用戶端加強高效電機的宣傳,讓用戶可以真正的能夠自己分辨是否為高效電機;規范高效電機的節能檢測標準及方法等。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完善標準的制定,用標準的引領,給企業增加壓力,加強監管,給電機系統提升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近年來,我國工業領域電機能效水平逐步提高,但總體仍然較低,平均水平比國外低3-5個百分點。據不完全統計,若工業電機能效提升5%,則年節約電量1,80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7,500萬噸標準煤,減排18,000萬噸二氧化碳,節能潛力巨大。因此,高效電機的推廣一直是國家節能工作的重點工作。
但是,高效電機的推廣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導致高效電機在我國電機市場的占比依然不高。從國內銷售情況看,高效電機的占比僅為5%左右,這與國家多年來制定的高效電機推廣目標有很大差距。高效電機的推廣困境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高效電機市場需求不足,推廣難度大
目前,國內購買高效電機的用戶大多集中在國有企業,還包括部分國際性的大公司,其他用戶購買積極性差,2級高效電機的市場需求小,1級電機的成本價格要比2級電機高出20%,目前更是沒有市場。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a) 在資金投入方面,部分客戶更看重資金的一次性投入,而不考慮未來的電機使用。購買高效電機的價格高于普通電機,所以不愿意購買。
b) 在采購方面,一般采購人員受到采購費用的限制,希望買更低價格的產品,而且價格可以逐年的下降。國內的招標項目一般也會選擇z*低價格的產品,而對產品的品質不夠重視。
c) 中小型三相異步電機生產企業,大部分是按照訂單生產,這使得高效電機的推廣受阻。對于電機的主要用戶(包括風機、水泵、壓縮機等)來說,受經濟形勢及競爭壓力的影響,目前的利潤空間已經極小,降低成本才是企業的s*要任務,所以高效電機的推廣單憑市場因素的影響非常困難。
d) 單純電機節能效果不夠明顯,用戶不愿意去做。電機的更換還涉及到停工停產,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很多企業即使給了補貼都不想去做。
補貼政策落實不到位,影響企業積極性
節能惠民工程的補貼促進了高效電機的推廣,帶動了企業的積極性,但是也有企業表示,已經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拿到補貼。拿補貼的手續非常復雜,導致企業的墊資壓力非常大。現在企業也不敢確定國家的政策,是否還會給補貼,又迫于企業的資金壓力,所以積極性明顯下降。
當然,導致節能惠民工程補貼發放不及時也是存在一定原因的。從國家的角度考慮,由于中國加入了WTO,受到國外的監督,擔心企業拿了補貼又把電機銷售到了國外,國外會說傾銷,所以制定了很繁瑣的手續,要求有銷售憑證。
但是電機產品不同于家用產品,其銷售用戶不是終端用戶,大多數是直接到配套的設備商,生產企業難以直接拿到銷售憑證;從用戶層面來講,很多用戶不愿意為了幾臺電機還那么麻煩的去申請補貼,不想通過政府去拿補貼,而直接找廠商去索要補貼。
市場監管不嚴,不滿足標準的電機產品依然大量銷售
能效標準盡管對于不達標的產品已經規定不能生產及銷售,但是由于某些生產企業及用戶的守法意識不強,依然有大量的不達標產品在市場上流通。目前,3級能效以下產品的占比依然占到50%以上,高效電機的虛標情況嚴重。政府對于市場上出現的不合格電機缺少監管手段,缺少專業性強的監管人員。建議相關部門可對于所有出廠的產品進行編碼制度,未來在市場上對產品檢測時可根據編碼確認是哪個企業的產品,作為執法的依據。
另外,電機產品樣機檢測時確定的能效標準與批量生產時的效率并不一定一致,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加強監管,建議增加出樣檢測的數量,保證批量生產時的產品效率達標。
高效電機的高效性、節能性、經濟性難評估
高效電機是否能達到高效、節能、經濟,這與電機系統匹配程度及應用工藝場合,運行時間均有關系。應用不合理會導致出現高效電機并不一定高效,高效電機并不一定節能,節能電機并不一定經濟的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用戶購買高效電機的積極性,阻礙了高效電機的推廣。
從電機的檢測數據來看,高效電機的效率是明顯高于普通電機的,但是在某些實際應用場合中,高效電機并未體現出高效。一般情況下,從整個電機的使用周期來看,初始購買、安裝和期間維護費用只占全部費用的10%左右,而運行所需電費將占到90%左右。選擇高效節能電機更換能顯著節省電費,長期來看其實更符合企業利益。但是,對于存活時間較短的企業,購買的電機運行時間較短,或僅作為備用電機需求購買的企業來說,節能電機初始購買及安裝的費用可能會高于節省的電費,這就不夠經濟。
因此,對于電機能效提升工作,政府要繼續發揮標準的引領和監督約束作用。我們認為,可以多個方面做出規范:出臺強制性的推廣政策,淘汰低效電機;加強高效電機能效標識的管理,杜絕虛標的情況;在用戶端加強高效電機的宣傳,讓用戶可以真正的能夠自己分辨是否為高效電機;規范高效電機的節能檢測標準及方法等。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完善標準的制定,用標準的引領,給企業增加壓力,加強監管,給電機系統提升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