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建成一座應急口罩廠
【壓縮機網】——中建一局一線員工于景岳的戰“疫”故事
(記者 徐建華)
17年前,中建一局員工于景岳,參與7天7夜建設北京小湯山醫院;17年后,接到公司緊急通知,要在亦莊改建一座北京應急口罩廠,他又迅速投入到這場6天的戰“疫”中。
兩天集結68人
于景岳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兩天之內必須到位68名管理人員和工人。
春節與疫情疊加,各省市都還沒復工,在京項目留守人員都不多,一時之間到哪里去調集這么多人手?于景岳在公司微信群里發出“英雄帖”——馬上要建應急口罩廠,誰來?群里立刻炸開了鍋:“于哥,我報名!”“于經理,你還缺什么工種?我們這還有3個土建工程師,可以馬上上崗!”于景岳一邊不停接打電話,一邊登記名字,不到一天就從在京的8個項目中調集了28名管理人員和20名土建施工工人。
可還缺20名機電工人呢!于景岳又拿起電話,向分包商再發“尋人啟事”。終于,他找到一支仍在昌平施工的機電班組,而且他們的施工任務正在收尾階段。于景岳得知后,立刻驅車趕過去,向班組長提出邀請。為了讓工人們沒有后顧之憂,他拿出了已經制定好的工地防疫工作方案,講解工地吃飯分時分餐、住宿安排在工地旁的酒店、每天按時檢測5次體溫、定時進行消毒等情況,工人們看到如此細致的防疫安排,一掃疑慮,紛紛同意參加建設。
2月16日凌晨,68人集結到位,于景岳來不及休息,又匆忙奔向項目部,他還有件大事沒完成……
20種200個配件到位
緊鑼密鼓找人的這兩天,于景岳同時在解決第二個難題:兩天之內找到20種、200多個項目的機電配件。
口罩廠原本是一片毛坯房,原來的配電系統不適用于口罩廠,必須改造。可疫情防控期間,買一套新的配電系統至少需要一周,根本來不及。于景岳決定自己改造,而改造需要20種、200多個配件,這同樣是個大工程。
于景岳做了一張分工表,組織同事兵分三路去找配件。第一組負責聯絡熟悉的供應商,努力盡可能多的購買配件;第二組協調公司在京項目租借;最后一組由他親自帶隊,奔往北京及周邊各大建材市場,從朝陽到昌平再到平谷……開著車找遍了整個北京城。當時正好趕上雨雪天氣,室內室外一進一出,寒氣給他的眼鏡上蒙了一層厚厚的霧,也沒能冷卻這個東北漢子滾燙的心。
糟糕的天氣耽誤了找配件,有一次供貨商送來配件,卻由于雨雪天氣影響無法送到項目倉庫,只能放在大門外。于景岳帶著項目部里的黨員,用了兩個多小時把所有配件一點點搬進倉庫。明明是陰冷潮濕的天氣,每個人的衣服卻被汗水打透又在冷風中吹干,于景岳看著不聲不響干活兒的同事們,不由得眼圈發紅。
2月17日凌晨,于景岳找齊了所有配件后,長長舒了一口氣。
4天完成16天改造任務
有了人員和材料,于景岳開始集中火力攻堅下一關。要在4天內完成廠區整個配電系統改造,其中最難的是改造動力配電柜,它是整個廠區的用電來源,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口罩廠將無法投產。
動力配電柜在空間不足5平方米的豎井下,對于于景岳這個身高1.8米的大個子來說,轉身都很困難,何況還要加一名助手,帶好多工具和配件。可于景岳往往一站就是一天,盡量不間斷工作。為了節約上井下井的時間,他不敢多喝水,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
動力配電柜改造需要拆解、配型、安裝,步驟多,錯一點就可能帶來巨大的返工量,耽誤大量時間。2月20日,機電工程施工接近尾聲,他和助手機電工程師陳奎建連續工作10個小時后,回到住處剛剛躺下,就接到再次下井的命令。原來業主單位有新的生產需求,要再次對配電柜和相關配線設施進行改造,用以安裝空壓機設備,給口罩生產機提供穩定的動能。這時距離項目竣工只有26個小時,還要為土建施工預留24小時,留給于景岳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
睡眼惺忪的陳奎建試探著問:“于哥,咱們能不能稍微休息會兒,睡半個小時再去?”于景岳嚴肅地回答:“小陳,我們當年建小湯山醫院,連個正經住處都沒有,累了就在工地旁邊草地上躺一會兒,醒了接著干。咱們早一點兒建成口罩廠,就能早點把安全帶給大家!”陳奎建看著于景岳通紅的雙眼,一股熱流涌上心頭,“走,我和你一起去!”這一次,他們又干到凌晨1點,把所有配電柜的改造任務全部完成。在4天里,他們完成了正常工期16天的任務量!
2月22日,北京應急口罩廠正式竣工,4條口罩生產線按期投產使用,口罩廠實現了日產口罩25萬只、月產750萬只的目標,最大產能900萬只,極大緩解了北京復工復產后口罩需求量的不足。2月17日,英國路透社、印度《經濟時報》援引中建一局6天建成口罩廠的新華社電文,感嘆:“建一座口罩工廠僅需6天!中國再次展示了自己為何是制造業強國!”
“我們傳承當年建設小湯山醫院的先鋒精神,確保口罩廠項目6天完工,為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央企力量。”于景岳說。
來源:中國質量報
6天建成一座應急口罩廠
【壓縮機網】——中建一局一線員工于景岳的戰“疫”故事
(記者 徐建華)
17年前,中建一局員工于景岳,參與7天7夜建設北京小湯山醫院;17年后,接到公司緊急通知,要在亦莊改建一座北京應急口罩廠,他又迅速投入到這場6天的戰“疫”中。
兩天集結68人
于景岳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兩天之內必須到位68名管理人員和工人。
春節與疫情疊加,各省市都還沒復工,在京項目留守人員都不多,一時之間到哪里去調集這么多人手?于景岳在公司微信群里發出“英雄帖”——馬上要建應急口罩廠,誰來?群里立刻炸開了鍋:“于哥,我報名!”“于經理,你還缺什么工種?我們這還有3個土建工程師,可以馬上上崗!”于景岳一邊不停接打電話,一邊登記名字,不到一天就從在京的8個項目中調集了28名管理人員和20名土建施工工人。
可還缺20名機電工人呢!于景岳又拿起電話,向分包商再發“尋人啟事”。終于,他找到一支仍在昌平施工的機電班組,而且他們的施工任務正在收尾階段。于景岳得知后,立刻驅車趕過去,向班組長提出邀請。為了讓工人們沒有后顧之憂,他拿出了已經制定好的工地防疫工作方案,講解工地吃飯分時分餐、住宿安排在工地旁的酒店、每天按時檢測5次體溫、定時進行消毒等情況,工人們看到如此細致的防疫安排,一掃疑慮,紛紛同意參加建設。
2月16日凌晨,68人集結到位,于景岳來不及休息,又匆忙奔向項目部,他還有件大事沒完成……
20種200個配件到位
緊鑼密鼓找人的這兩天,于景岳同時在解決第二個難題:兩天之內找到20種、200多個項目的機電配件。
口罩廠原本是一片毛坯房,原來的配電系統不適用于口罩廠,必須改造。可疫情防控期間,買一套新的配電系統至少需要一周,根本來不及。于景岳決定自己改造,而改造需要20種、200多個配件,這同樣是個大工程。
于景岳做了一張分工表,組織同事兵分三路去找配件。第一組負責聯絡熟悉的供應商,努力盡可能多的購買配件;第二組協調公司在京項目租借;最后一組由他親自帶隊,奔往北京及周邊各大建材市場,從朝陽到昌平再到平谷……開著車找遍了整個北京城。當時正好趕上雨雪天氣,室內室外一進一出,寒氣給他的眼鏡上蒙了一層厚厚的霧,也沒能冷卻這個東北漢子滾燙的心。
糟糕的天氣耽誤了找配件,有一次供貨商送來配件,卻由于雨雪天氣影響無法送到項目倉庫,只能放在大門外。于景岳帶著項目部里的黨員,用了兩個多小時把所有配件一點點搬進倉庫。明明是陰冷潮濕的天氣,每個人的衣服卻被汗水打透又在冷風中吹干,于景岳看著不聲不響干活兒的同事們,不由得眼圈發紅。
2月17日凌晨,于景岳找齊了所有配件后,長長舒了一口氣。
4天完成16天改造任務
有了人員和材料,于景岳開始集中火力攻堅下一關。要在4天內完成廠區整個配電系統改造,其中最難的是改造動力配電柜,它是整個廠區的用電來源,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口罩廠將無法投產。
動力配電柜在空間不足5平方米的豎井下,對于于景岳這個身高1.8米的大個子來說,轉身都很困難,何況還要加一名助手,帶好多工具和配件。可于景岳往往一站就是一天,盡量不間斷工作。為了節約上井下井的時間,他不敢多喝水,常常一天只吃一頓飯。
動力配電柜改造需要拆解、配型、安裝,步驟多,錯一點就可能帶來巨大的返工量,耽誤大量時間。2月20日,機電工程施工接近尾聲,他和助手機電工程師陳奎建連續工作10個小時后,回到住處剛剛躺下,就接到再次下井的命令。原來業主單位有新的生產需求,要再次對配電柜和相關配線設施進行改造,用以安裝空壓機設備,給口罩生產機提供穩定的動能。這時距離項目竣工只有26個小時,還要為土建施工預留24小時,留給于景岳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
睡眼惺忪的陳奎建試探著問:“于哥,咱們能不能稍微休息會兒,睡半個小時再去?”于景岳嚴肅地回答:“小陳,我們當年建小湯山醫院,連個正經住處都沒有,累了就在工地旁邊草地上躺一會兒,醒了接著干。咱們早一點兒建成口罩廠,就能早點把安全帶給大家!”陳奎建看著于景岳通紅的雙眼,一股熱流涌上心頭,“走,我和你一起去!”這一次,他們又干到凌晨1點,把所有配電柜的改造任務全部完成。在4天里,他們完成了正常工期16天的任務量!
2月22日,北京應急口罩廠正式竣工,4條口罩生產線按期投產使用,口罩廠實現了日產口罩25萬只、月產750萬只的目標,最大產能900萬只,極大緩解了北京復工復產后口罩需求量的不足。2月17日,英國路透社、印度《經濟時報》援引中建一局6天建成口罩廠的新華社電文,感嘆:“建一座口罩工廠僅需6天!中國再次展示了自己為何是制造業強國!”
“我們傳承當年建設小湯山醫院的先鋒精神,確保口罩廠項目6天完工,為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央企力量。”于景岳說。
來源:中國質量報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