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沉痛悼念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能源動力科學家、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陳學俊(1919.3——2017.7)
陳學俊,1919年3月生于安徽滁縣烏衣鎮,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熱能動力工程專家,我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7月4日2時26分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歲。
陳先生早年畢業于中央大學(重慶),后赴美普渡大學攻讀機械工程碩士,1947年開始執教交通大學,1957年隨校內遷西安,前后執教交大60余年,為西安交通大學高等工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陳先生在國內率先創辦鍋爐專業,z*早開展兩相流與傳熱的理論研究,是我國鍋爐專業和熱能工程學科的先行者、奠基人,為我國能源動力工程科技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杰出貢獻,曾先后受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三代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的厚遇。
陳學俊院士在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前
1947年初,陳學俊在美國有著“鍋爐制作者” 美譽的普渡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回到上海,同年10 月,28歲的他被聘為交通大學機械系兼任教授,從此開始了與交大近七十年的情緣。
由于當時國內時局動蕩不安,已在臺灣的二哥陳學仁讓父母帶著五弟陳學儀前往臺灣躲避戰亂,并讓陳學俊一家也盡快赴臺。是走還是留?面臨人生當中第一次重要的選擇,陳學俊仔細研究了中國共 產黨的各項主張,z*終選擇留在上海,參加新中國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前后,國內培養鍋爐行業高級人才的大學里,沒有一本用中文編寫的教材,陳學俊決心改變這樣落后的現狀。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把在美國搜集的資料整理消化,結合自己在美國參加當時世界z*大的10萬千瓦發電機組建設積累的經驗,編寫了《燃氣輪機》一書。該書于1949年面世,是我國第一本燃氣輪機教材。此后,他陸續編著出版了《實用汽輪機學》、《蒸汽動力廠》、《鍋爐學》、《鍋爐整體》、《鍋內過程》等14部專著,翻譯熱工程理論基礎、鍋爐設備等方面的專業書籍120萬字,為新中國培養動力類專業高級人才提供了大量教材;1948年,陳學俊還在上海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熱能動力方面的刊物《熱工???,對當時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工程熱物理學的發展。
(陳學俊院士~1959年)
自從瓦特對蒸汽機做出重大改進并帶來工業革命到今天,鍋爐一直是生產各類動力的重要裝置,相關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化。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開始生產電站鍋爐,獨立自主發展電力工業,當時從設計、制造到安裝調試、運行等,一切都是空白,缺乏適合中國國情的設計數據和計算公式。
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陳學俊籌建了我國高校中第一個鍋爐專業,培養這一領域的高級人才。他還在國內s*先提出發展超臨界發電機組的建議,主持了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參數選擇研究,籌建了國內第一個可以工作到臨界壓力至超臨界壓力的高壓試驗臺,這在當時的國外高等學校中也屬罕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陳學俊參與指導了上海鍋爐廠第一臺直流鍋爐的設計;七十年代,主持解決了上海南市發電廠本生型直流鍋爐的嚴重脈動問題;八十年代初,他又提出了工業鍋爐大型化、火電機組近代化等建議,并進行詳細分析論證,為國家能源技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獲國家科委、計委、經委頒發的重要貢獻獎,在動力工程行業具有崇高聲望及巨大影響。
1980年以來,陳學俊又根據核電、國防現代化、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多相流與傳熱領域的發展動態,結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對國際上尚屬空白的螺旋管及尚不成熟的水平管、垂直下降管等管型內汽液兩相流和傳熱特性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一系列開創性成果,為發展我國亞臨界、超臨界壓力大容量變壓運行機組鍋爐提供了理論依據,部分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管內兩相流動與傳熱研究在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司組織的中外專家評審中,被一致認為屬國際領先水平。他根據多年研究而編寫的《鍋爐原理》、《兩相流與傳熱原理及應用》、《多相流熱物理學》、《氣液兩相流與傳熱基礎》等書也成為我國兩相流域的經典著作。
陳學俊院士在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講授
這些年,陳學俊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發表論文250篇。2002年,已經83歲高齡的陳學俊還與夫人袁旦慶合著了《能源工程》一書。
20世紀80年代末,陳學俊等老一輩科學家認識到動力工程多相流研究在國民經濟發展和能源動力、石油化工工業中的重要作用,申請在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我國w*的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1992年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在陳學俊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努力,實驗室形成了一支知識和年齡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先后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700余項,其中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35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課題35項。相關研究成果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十億元人民幣,在我國能源、動力、石油、化工及環境等行業的科技進步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
作為實驗室名譽主任,年近百歲的陳學俊院士每周都要去實驗室,繼續發揮著光和熱。
自步入教育領域,陳學俊親自教過的學生有2500多人,可謂人才輩出,其中有6人成為兩院院士,其中佼佼者有林宗虎院士、陶文銓院士、郭烈錦和陳聽寬等知名教授。
1980年,國務院學位制度公布,陳學俊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評議組成員、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他培養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獲博士學位, 34人獲碩士學位,博士后4名。陳學俊的學生郭烈錦1989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92年,年僅29歲的郭烈錦由于成績突出從講師破格提升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并于1999年成為教育部s*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年,郭教授獲得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任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現任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他指導的博士白博峰教授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除了對學生的悉心教誨,陳學俊還捐出大量資金獎勵莘莘學子。1996年,陳學俊將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10萬元獎金,分贈給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學,以設立研究生獎學金。2006年,陳學俊院士又在學院內設“陳學俊優秀獎學金”,至今已獎勵學生160人,發放獎學金31.5萬元。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慶之際,陳學俊再次向學校捐款20萬元,用于獎勵夢想的新一代。他還經常以他自己在舊社會懷著工程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想,歷盡坎坷、刻苦求學的困難情景,以及新中國的良好學習環境為題材,啟發學生珍惜寶貴年華和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勇于探索,為國爭光。
陳學俊院士部分著作
工程強國夢 一世西部情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
陳學俊院士
我們永遠懷念您!
陳學俊,1919年3月生于安徽滁縣烏衣鎮,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熱能動力工程專家,我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7月4日2時26分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9歲。
陳先生早年畢業于中央大學(重慶),后赴美普渡大學攻讀機械工程碩士,1947年開始執教交通大學,1957年隨校內遷西安,前后執教交大60余年,為西安交通大學高等工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陳先生在國內率先創辦鍋爐專業,z*早開展兩相流與傳熱的理論研究,是我國鍋爐專業和熱能工程學科的先行者、奠基人,為我國能源動力工程科技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杰出貢獻,曾先后受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三代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的厚遇。
陳學俊院士在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前
1947年初,陳學俊在美國有著“鍋爐制作者” 美譽的普渡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回到上海,同年10 月,28歲的他被聘為交通大學機械系兼任教授,從此開始了與交大近七十年的情緣。
由于當時國內時局動蕩不安,已在臺灣的二哥陳學仁讓父母帶著五弟陳學儀前往臺灣躲避戰亂,并讓陳學俊一家也盡快赴臺。是走還是留?面臨人生當中第一次重要的選擇,陳學俊仔細研究了中國共 產黨的各項主張,z*終選擇留在上海,參加新中國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前后,國內培養鍋爐行業高級人才的大學里,沒有一本用中文編寫的教材,陳學俊決心改變這樣落后的現狀。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把在美國搜集的資料整理消化,結合自己在美國參加當時世界z*大的10萬千瓦發電機組建設積累的經驗,編寫了《燃氣輪機》一書。該書于1949年面世,是我國第一本燃氣輪機教材。此后,他陸續編著出版了《實用汽輪機學》、《蒸汽動力廠》、《鍋爐學》、《鍋爐整體》、《鍋內過程》等14部專著,翻譯熱工程理論基礎、鍋爐設備等方面的專業書籍120萬字,為新中國培養動力類專業高級人才提供了大量教材;1948年,陳學俊還在上海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熱能動力方面的刊物《熱工???,對當時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工程熱物理學的發展。
(陳學俊院士~1959年)
自從瓦特對蒸汽機做出重大改進并帶來工業革命到今天,鍋爐一直是生產各類動力的重要裝置,相關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化。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開始生產電站鍋爐,獨立自主發展電力工業,當時從設計、制造到安裝調試、運行等,一切都是空白,缺乏適合中國國情的設計數據和計算公式。
為了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陳學俊籌建了我國高校中第一個鍋爐專業,培養這一領域的高級人才。他還在國內s*先提出發展超臨界發電機組的建議,主持了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參數選擇研究,籌建了國內第一個可以工作到臨界壓力至超臨界壓力的高壓試驗臺,這在當時的國外高等學校中也屬罕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陳學俊參與指導了上海鍋爐廠第一臺直流鍋爐的設計;七十年代,主持解決了上海南市發電廠本生型直流鍋爐的嚴重脈動問題;八十年代初,他又提出了工業鍋爐大型化、火電機組近代化等建議,并進行詳細分析論證,為國家能源技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獲國家科委、計委、經委頒發的重要貢獻獎,在動力工程行業具有崇高聲望及巨大影響。
1980年以來,陳學俊又根據核電、國防現代化、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多相流與傳熱領域的發展動態,結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對國際上尚屬空白的螺旋管及尚不成熟的水平管、垂直下降管等管型內汽液兩相流和傳熱特性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一系列開創性成果,為發展我國亞臨界、超臨界壓力大容量變壓運行機組鍋爐提供了理論依據,部分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管內兩相流動與傳熱研究在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司組織的中外專家評審中,被一致認為屬國際領先水平。他根據多年研究而編寫的《鍋爐原理》、《兩相流與傳熱原理及應用》、《多相流熱物理學》、《氣液兩相流與傳熱基礎》等書也成為我國兩相流域的經典著作。
陳學俊院士在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講授
這些年,陳學俊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發表論文250篇。2002年,已經83歲高齡的陳學俊還與夫人袁旦慶合著了《能源工程》一書。
20世紀80年代末,陳學俊等老一輩科學家認識到動力工程多相流研究在國民經濟發展和能源動力、石油化工工業中的重要作用,申請在西安交通大學建設我國w*的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1992年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在陳學俊的帶領下,經過多年努力,實驗室形成了一支知識和年齡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先后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700余項,其中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35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課題35項。相關研究成果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十億元人民幣,在我國能源、動力、石油、化工及環境等行業的科技進步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
作為實驗室名譽主任,年近百歲的陳學俊院士每周都要去實驗室,繼續發揮著光和熱。
自步入教育領域,陳學俊親自教過的學生有2500多人,可謂人才輩出,其中有6人成為兩院院士,其中佼佼者有林宗虎院士、陶文銓院士、郭烈錦和陳聽寬等知名教授。
1980年,國務院學位制度公布,陳學俊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評議組成員、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他培養的74名研究生中,36人獲博士學位, 34人獲碩士學位,博士后4名。陳學俊的學生郭烈錦1989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92年,年僅29歲的郭烈錦由于成績突出從講師破格提升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并于1999年成為教育部s*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3年,郭教授獲得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任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現任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他指導的博士白博峰教授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除了對學生的悉心教誨,陳學俊還捐出大量資金獎勵莘莘學子。1996年,陳學俊將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的10萬元獎金,分贈給了安康希望工程和西安交通大學,以設立研究生獎學金。2006年,陳學俊院士又在學院內設“陳學俊優秀獎學金”,至今已獎勵學生160人,發放獎學金31.5萬元。2016年,在交大120周年校慶之際,陳學俊再次向學校捐款20萬元,用于獎勵夢想的新一代。他還經常以他自己在舊社會懷著工程救國、科學救國的思想,歷盡坎坷、刻苦求學的困難情景,以及新中國的良好學習環境為題材,啟發學生珍惜寶貴年華和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勇于探索,為國爭光。
陳學俊院士部分著作
工程強國夢 一世西部情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
陳學俊院士
我們永遠懷念您!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