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中國壓縮機網】英國和德國都是早期工業革命的先驅國家,兩國制造業發展道路不盡相同,盡管曾遭遇不同時期的產業低潮期,但在創新驅動下,傳統制造業在兩國重獲新生,有力支撐經濟持續發展。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成為q*制造業大國,但也面臨嚴峻的形勢。中國制造業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英國聚焦高端制造業
英國發達的制造業曾帶來豐厚的利潤和強大國力。然而進入20世紀以來,這座曾經的“世界工廠”逐漸失去往日光輝。
為促進制造業回流,加大制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英國政府出臺了新的經濟發展政策,促使已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工廠、生產線和業務回歸本土。
稅收優惠是吸引制造業回流的主要措施之一。2013年英國公司稅降至23%,低于其他國家30%左右的平均水平。
英國的“再工業化”并非簡單讓海外工廠回流,重復工業化進程,而是更強調升級和創新,打造高端制造業。政府在2008年推出了“高價值制造”戰略。在政策鼓勵和推動下,英國的制造業迎來新生。去年年底,英國制造業接到的各類訂單達到20年來z*高水平。也正是得益于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恢復,英國國內失業人數逐漸呈下降趨勢。
德國堅守制造業創新
與英國不同的是,德國制造業一直是當地經濟支柱,盡管在新興國家廉價產品的沖擊下,該國制造業也曾經歷一段低潮期,但德國企業對創新和品質的堅守,很快就抵擋住這波沖擊并恢復元氣,至今依然占據q*產業頂端。
2012年,德國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z*高,占所有企業創新支出的86%。德國制造業的一大主要支撐來自數以千計的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多為家族經營,卻提供了德國三分之二的就業崗位。他們專注于細分市場,憑借高品質,產品在各自領域占據q*數一數二的市場份額。這些中小型企業資金不夠雄厚,他們的創新主要依靠與政府和高校有緊密聯系的研究機構。
以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為例。這個協會下設67個研究所,遍布德國各地,其中大部分是不超過兩年的短期項目,研究成果可直接投入商業應用。而且每家研究所都與高校合作,實現企業、研究所與高校資源整合。
全社會開展創新合作
從英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發展可看出,創新合作是z*佳驅動力,尤其是聯合企業、科研機構和學校等各界力量的合作模式,更容易形成一種全社會范圍的創新風潮。
英國還強調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目前該國很多科研機構設立了信息化向工業領域滲透的研究課題。此外,德國的研究所與企業合作創新模式也值得借鑒。
數據顯示,2013年,德國平均每小時勞動力成本31.7歐元,比歐盟平均水平高34%。在勞動力成本高的背景下,德國制造業仍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型企業能從弗勞恩霍夫協會這樣的研究機構得到有針對性的研發支持。
可以看到,通過全社會的創新合作,英國和德國的制造企業把資源集中在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上,避開與低勞動成本地區的價格競爭,從而贏得市場,保住本國就業崗位,維持經濟活力。
中國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10月25日在京指出,中國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關鍵要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他強調,新技術是新產業的靈魂,沒有新技術就沒有新產業,發展每一項新產業由研制、設計到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要經歷較長的路,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
李毅中是在由中國建投和財新傳媒聯合主辦的JIC投資論壇上說這番話的。本次論壇聚焦高端制造業在中國及q*經濟背景下的發展趨勢和投資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中國建投董事長仲建安等與會者共同參與交流。
對于當前各方熱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李毅中表示,德國近年來提出了工業4.0的戰略,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化。其內容就是用物聯網服務互聯網,把制造業的物理生命單元聯系起來,然后與傳感器、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訊設施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制造者機器、物料、環境以及用戶的緊密聯系。
李毅中表示,盡管德國有sj*l的裝備和技術,但專家認為德國的軟件和互聯網是相對的弱項,為了保持本國競爭優勢,德國揚長避短,在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遠見卓識值得中國借鑒。
“對照德國工業4.0的愿景,我國的制造業總體上仍然處在中低端”,李毅中表示,中國有世界上z*先進的行業和領域,也有落后的甚至完全人工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因此“我們在精心謀劃4.0的時候也要著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2.0的欠賬,這是中國的國情”。
對于中國先進制造業和先進產業的發展,李毅中表示,國家確定的十七項重大科技專項,包括了電子信息、能源環保、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國防科技這五個部分,涵蓋了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努力在“十二五”要有突破性的進展,現在看來仍然需要加力加快。
中國需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
李毅中在上述講話中指出,中國制造業的提質增效需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質量品牌、綠色低碳、制造業孵化。他表示,目前中國制造物美價廉遍及q*,但很多人一說中國制造就是假冒偽劣,這說明中國制造還存在缺陷,其本質問題就是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部分企業缺乏市場觀念和誠信意識,或沒有把質量興國放在基本國策的戰略位置。
李毅中指出,德國、日本甚至韓國在工業化時解決了質量這個問題,因此未來中國要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要及時修訂更新產品質量,技術標準、服務標準,而且把長期積累的經驗提升到質量標準中。用信息化新技術新方法來強化制造基礎,突破基礎元器件、零部件的制造,努力提高新材料,推進高效制造新工藝流程,提升制造業的基礎。
同時,要以市場評價、用戶體驗為標準,嚴格質量監管體系和誠信體系,必須向消費者負責。
【壓縮機網】【中國壓縮機網】英國和德國都是早期工業革命的先驅國家,兩國制造業發展道路不盡相同,盡管曾遭遇不同時期的產業低潮期,但在創新驅動下,傳統制造業在兩國重獲新生,有力支撐經濟持續發展。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成為q*制造業大國,但也面臨嚴峻的形勢。中國制造業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英國聚焦高端制造業
英國發達的制造業曾帶來豐厚的利潤和強大國力。然而進入20世紀以來,這座曾經的“世界工廠”逐漸失去往日光輝。
為促進制造業回流,加大制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英國政府出臺了新的經濟發展政策,促使已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工廠、生產線和業務回歸本土。
稅收優惠是吸引制造業回流的主要措施之一。2013年英國公司稅降至23%,低于其他國家30%左右的平均水平。
英國的“再工業化”并非簡單讓海外工廠回流,重復工業化進程,而是更強調升級和創新,打造高端制造業。政府在2008年推出了“高價值制造”戰略。在政策鼓勵和推動下,英國的制造業迎來新生。去年年底,英國制造業接到的各類訂單達到20年來z*高水平。也正是得益于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恢復,英國國內失業人數逐漸呈下降趨勢。
德國堅守制造業創新
與英國不同的是,德國制造業一直是當地經濟支柱,盡管在新興國家廉價產品的沖擊下,該國制造業也曾經歷一段低潮期,但德國企業對創新和品質的堅守,很快就抵擋住這波沖擊并恢復元氣,至今依然占據q*產業頂端。
2012年,德國制造企業的研發投入z*高,占所有企業創新支出的86%。德國制造業的一大主要支撐來自數以千計的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多為家族經營,卻提供了德國三分之二的就業崗位。他們專注于細分市場,憑借高品質,產品在各自領域占據q*數一數二的市場份額。這些中小型企業資金不夠雄厚,他們的創新主要依靠與政府和高校有緊密聯系的研究機構。
以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為例。這個協會下設67個研究所,遍布德國各地,其中大部分是不超過兩年的短期項目,研究成果可直接投入商業應用。而且每家研究所都與高校合作,實現企業、研究所與高校資源整合。
全社會開展創新合作
從英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發展可看出,創新合作是z*佳驅動力,尤其是聯合企業、科研機構和學校等各界力量的合作模式,更容易形成一種全社會范圍的創新風潮。
英國還強調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目前該國很多科研機構設立了信息化向工業領域滲透的研究課題。此外,德國的研究所與企業合作創新模式也值得借鑒。
數據顯示,2013年,德國平均每小時勞動力成本31.7歐元,比歐盟平均水平高34%。在勞動力成本高的背景下,德國制造業仍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型企業能從弗勞恩霍夫協會這樣的研究機構得到有針對性的研發支持。
可以看到,通過全社會的創新合作,英國和德國的制造企業把資源集中在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上,避開與低勞動成本地區的價格競爭,從而贏得市場,保住本國就業崗位,維持經濟活力。
中國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10月25日在京指出,中國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關鍵要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他強調,新技術是新產業的靈魂,沒有新技術就沒有新產業,發展每一項新產業由研制、設計到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要經歷較長的路,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
李毅中是在由中國建投和財新傳媒聯合主辦的JIC投資論壇上說這番話的。本次論壇聚焦高端制造業在中國及q*經濟背景下的發展趨勢和投資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中國建投董事長仲建安等與會者共同參與交流。
對于當前各方熱議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李毅中表示,德國近年來提出了工業4.0的戰略,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化。其內容就是用物聯網服務互聯網,把制造業的物理生命單元聯系起來,然后與傳感器、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訊設施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制造者機器、物料、環境以及用戶的緊密聯系。
李毅中表示,盡管德國有sj*l的裝備和技術,但專家認為德國的軟件和互聯網是相對的弱項,為了保持本國競爭優勢,德國揚長避短,在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遠見卓識值得中國借鑒。
“對照德國工業4.0的愿景,我國的制造業總體上仍然處在中低端”,李毅中表示,中國有世界上z*先進的行業和領域,也有落后的甚至完全人工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因此“我們在精心謀劃4.0的時候也要著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2.0的欠賬,這是中國的國情”。
對于中國先進制造業和先進產業的發展,李毅中表示,國家確定的十七項重大科技專項,包括了電子信息、能源環保、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國防科技這五個部分,涵蓋了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努力在“十二五”要有突破性的進展,現在看來仍然需要加力加快。
中國需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
李毅中在上述講話中指出,中國制造業的提質增效需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質量品牌、綠色低碳、制造業孵化。他表示,目前中國制造物美價廉遍及q*,但很多人一說中國制造就是假冒偽劣,這說明中國制造還存在缺陷,其本質問題就是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部分企業缺乏市場觀念和誠信意識,或沒有把質量興國放在基本國策的戰略位置。
李毅中指出,德國、日本甚至韓國在工業化時解決了質量這個問題,因此未來中國要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要及時修訂更新產品質量,技術標準、服務標準,而且把長期積累的經驗提升到質量標準中。用信息化新技術新方法來強化制造基礎,突破基礎元器件、零部件的制造,努力提高新材料,推進高效制造新工藝流程,提升制造業的基礎。
同時,要以市場評價、用戶體驗為標準,嚴格質量監管體系和誠信體系,必須向消費者負責。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