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全會精神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今年7月以來,東貝電器訂單劇增。圖為黃石生產基地正在全力沖刺全年目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業務經理電話不停、管理人員走路帶跑、一線工人加班加點,所有生產線火力全開。
11月10日上午,踏進湖北東貝機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熱火朝天的氣氛撲面而來。
“今年二季度起,內外貿同時發力,訂單極速增長,其中壓縮機銷量同比增長8%。”總裁朱金明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作為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東貝堅定不移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補齊做強產業鏈供應鏈,面對疫情沖擊,實現逆勢增長。
“宅經濟”帶火冰箱壓縮機
到10月追平去年同期,年底將全面趕超。東貝如何實現逆轉?
今年初,東貝定下全年目標:產量3600萬臺、收入過百億。正當公司上下準備大干一場時,疫情襲來,一季度銷售收入驟降35.6%。
“1月開局不錯,2月停工停產。”朱金明說,連續8年,東貝冰箱壓縮機穩居全球銷量冠軍,今年上半年,卻被業內巨頭美芝和加西貝拉超越。
4月,東貝全面發力。“受國外疫情影響,外銷下降,好在內銷每月都有增長。”就在公司管理層還在想方設法追訂單、搶生產時,戲劇性一幕出現了:7月起,外貿訂單開始恢復,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每月訂單超過400萬臺。
中國家電協會數據顯示,今年7月起,東貝壓縮機銷量重回全球第一。“失去的‘第一’又奪回來了!”朱金明認為,訂單、客戶能快速回流,背后是企業幾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積累,客戶信賴東貝的質量和品牌,“此外,訂單增加也受益于‘宅經濟’,許多家庭宅家抗疫,大量囤積食品,對冰箱冷柜需求加大,壓縮機隨之俏銷。”
眼下,東貝公司黃石基地和正和安徽蕪湖、江蘇宿遷生產基地一道,全力沖刺年產售3600萬臺壓縮機的目標。
“黑燈工廠”現雛形
流水線上,機器自動上料下料、機器臂揮舞裝配……東貝生產車間,多個工序實現無人操作,可24小時作業,“黑燈工廠”雛形初現。
“這是我們正在實施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今年以來已經投入6000余萬元,減少工人10%。”副總裁廖漢鋼介紹,自動化改造將在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實現減員18%目標。
“招工難倒逼我們‘機器換人’。”東貝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線員工流動性大,每月要新招200余人,新手難免影響效率,機器則能有效保證質效。
在已完成改造的壓縮機裝備四線,記者看到,每個工位上方,都有一排“紅綠燈”,用來提示設備運行狀態。紅黃綠三種顏色分別提示:故障、異常和正常,紅燈亮起時設備將自動停機。一旁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每個工位的零件合格率和相關指標。
完成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后,管理將更加精細。廖漢鋼表示,集團公司正打造MESS生產管理系統,打通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信息孤島,將生產、檢測、經營、管理和產品追溯等各環節串聯起來,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東貝還將打造工業互聯網,實現客戶平臺下單、計劃部門發單、供應部門采購原料、生產線裝配,全程二維碼賦碼。“這樣將大量減少庫存,降低成本。”
打造200公里供應圈
這次疫情,凸顯了供應鏈的重要性。東貝如何管理供應鏈?
“為節省運輸成本,圍繞三大生產基地,我們打造200公里供應圈。”朱金明表示,以黃石基地為例,東貝在本地有100多家供應商。
多年來,東貝已形成一整套嚴密的供應鏈管控體系:每年審查核心供應商相關資質和質量管控體系,派出專門團隊對供應商進行指導、培訓和幫扶。
“供應商大多是中小企業,融資是最大的難題。”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貝探索應收賬款融資,對有資金需求的供應商提前撥付應收賬款,供應商承擔少量利息,融資成本低于銀行,幫助上游供應商紓困解難。僅上半年,23家東貝供應鏈中小微企業融資80筆,合計3675萬元。
目前,東貝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復,下月底,將完成從B股轉A股,實現A股主板上市。朱金明表示,敲鐘之后,將繼續立足主業,通過并購重組等擴大產能,做大做強主業。
近年來,以東貝為代表的中國壓縮機企業飛速發展,超越國外同行。作為行業龍頭,東貝正在將這種優勢擴大,公司出臺“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年均增長15.12%,年產壓縮機5400萬臺。
“關鍵是產品要有競爭力。”朱金明透露,“十四五”期間,將不斷創造市場機會,瞄準大功率、商用領域,推出新品搶占市場,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制造。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今年7月以來,東貝電器訂單劇增。圖為黃石生產基地正在全力沖刺全年目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業務經理電話不停、管理人員走路帶跑、一線工人加班加點,所有生產線火力全開。
11月10日上午,踏進湖北東貝機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熱火朝天的氣氛撲面而來。
“今年二季度起,內外貿同時發力,訂單極速增長,其中壓縮機銷量同比增長8%。”總裁朱金明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作為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東貝堅定不移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補齊做強產業鏈供應鏈,面對疫情沖擊,實現逆勢增長。
“宅經濟”帶火冰箱壓縮機
到10月追平去年同期,年底將全面趕超。東貝如何實現逆轉?
今年初,東貝定下全年目標:產量3600萬臺、收入過百億。正當公司上下準備大干一場時,疫情襲來,一季度銷售收入驟降35.6%。
“1月開局不錯,2月停工停產。”朱金明說,連續8年,東貝冰箱壓縮機穩居全球銷量冠軍,今年上半年,卻被業內巨頭美芝和加西貝拉超越。
4月,東貝全面發力。“受國外疫情影響,外銷下降,好在內銷每月都有增長。”就在公司管理層還在想方設法追訂單、搶生產時,戲劇性一幕出現了:7月起,外貿訂單開始恢復,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每月訂單超過400萬臺。
中國家電協會數據顯示,今年7月起,東貝壓縮機銷量重回全球第一。“失去的‘第一’又奪回來了!”朱金明認為,訂單、客戶能快速回流,背后是企業幾十年如一日的深厚積累,客戶信賴東貝的質量和品牌,“此外,訂單增加也受益于‘宅經濟’,許多家庭宅家抗疫,大量囤積食品,對冰箱冷柜需求加大,壓縮機隨之俏銷。”
眼下,東貝公司黃石基地和正和安徽蕪湖、江蘇宿遷生產基地一道,全力沖刺年產售3600萬臺壓縮機的目標。
“黑燈工廠”現雛形
流水線上,機器自動上料下料、機器臂揮舞裝配……東貝生產車間,多個工序實現無人操作,可24小時作業,“黑燈工廠”雛形初現。
“這是我們正在實施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今年以來已經投入6000余萬元,減少工人10%。”副總裁廖漢鋼介紹,自動化改造將在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實現減員18%目標。
“招工難倒逼我們‘機器換人’。”東貝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線員工流動性大,每月要新招200余人,新手難免影響效率,機器則能有效保證質效。
在已完成改造的壓縮機裝備四線,記者看到,每個工位上方,都有一排“紅綠燈”,用來提示設備運行狀態。紅黃綠三種顏色分別提示:故障、異常和正常,紅燈亮起時設備將自動停機。一旁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每個工位的零件合格率和相關指標。
完成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后,管理將更加精細。廖漢鋼表示,集團公司正打造MESS生產管理系統,打通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信息孤島,將生產、檢測、經營、管理和產品追溯等各環節串聯起來,提高生產經營效率。
東貝還將打造工業互聯網,實現客戶平臺下單、計劃部門發單、供應部門采購原料、生產線裝配,全程二維碼賦碼。“這樣將大量減少庫存,降低成本。”
打造200公里供應圈
這次疫情,凸顯了供應鏈的重要性。東貝如何管理供應鏈?
“為節省運輸成本,圍繞三大生產基地,我們打造200公里供應圈。”朱金明表示,以黃石基地為例,東貝在本地有100多家供應商。
多年來,東貝已形成一整套嚴密的供應鏈管控體系:每年審查核心供應商相關資質和質量管控體系,派出專門團隊對供應商進行指導、培訓和幫扶。
“供應商大多是中小企業,融資是最大的難題。”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貝探索應收賬款融資,對有資金需求的供應商提前撥付應收賬款,供應商承擔少量利息,融資成本低于銀行,幫助上游供應商紓困解難。僅上半年,23家東貝供應鏈中小微企業融資80筆,合計3675萬元。
目前,東貝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批復,下月底,將完成從B股轉A股,實現A股主板上市。朱金明表示,敲鐘之后,將繼續立足主業,通過并購重組等擴大產能,做大做強主業。
近年來,以東貝為代表的中國壓縮機企業飛速發展,超越國外同行。作為行業龍頭,東貝正在將這種優勢擴大,公司出臺“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實現銷售收入160億元,年均增長15.12%,年產壓縮機5400萬臺。
“關鍵是產品要有競爭力。”朱金明透露,“十四五”期間,將不斷創造市場機會,瞄準大功率、商用領域,推出新品搶占市場,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