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中國制造2025”未出先熱,繼“ 互聯網+”概念走紅后,“機器人+”模式也不脛而走。
在5月13日召開的2015(第三屆)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應用大會上,“中國制造2025”制定參與者、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透露,工業機器人作為各國戰略必爭領域,已列入“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領域;同時還將以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等五大工程為抓手推進制造強國戰略。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認為,“無論是智能制造工程還是工業強基工程,都涉及到了工業機器人。”“機器人是我國制造業轉型、提質增效必不可少的高端裝備。”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則更加明了地指出,“裝備制造業變革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方向,現在正處在轉折點上,互聯網與機器人成為變革的主要技術支撐力量。”
智能制造充當跨界平臺
在曲道奎看來,工業4.0時代的制造業變革,實質上是利用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將更為強大的機器群連接起來,實現機器之間的信息共享、自相控制、自行優化和智能生產,信息技術為平臺,智能機器人技術作支撐。
通常情況下,機器人主要在高污染、高危險、對精準效率要求高的生產環節替代人工勞動,適用于生產線上下料、點焊、搬運、裝卸、涂裝等作業。
但事實上,隨著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應用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從當初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避免惡劣勞動環境、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一致性為主轉到以提高生產制造柔性化、智能化,滿足市場對產品個性化、區域化、人性化的需求為主。
據石勇透露,作為中國版工業4.0的“中國制造2025”,其智能制造工程的主要內容是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示范和推廣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制造網絡系統平臺,建設和推廣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降低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降低50%,不良品率降低50%。”石勇說。
據了解,智能制造對自動化、信息化高度融合的要求非常高,其中自動化技術需要機械與電氣高度結合,信息化又要同自動化完美結合、相輔相成,才能z*終形成一個產線大集成的智能制造平臺。
針對機器人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產業跨界融合趨勢,宋曉剛建議,“注重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技術相互融合,迅速提升我國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和制造能力,鼓勵各類企業加入機器人新領域的研發。”
剛性需求上升,應用瓶頸待解
毫無疑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推動下,先進機器人技術作為引領q*科技革命的顛覆性技術之一,已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先鋒,發達國家已經全面開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布局,均以機器人作為重點領域。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2014年q*機器人保有量超過160萬臺,我國約20萬臺,約占q*總量的10%,機器人密度國際平均水平58臺/萬人,而我國僅為35臺/萬人,我國機器人保有量和密度相對較低。
從目前應用行業來看,汽車工業是國內機器人z*大的應用行業,占比達到38%,但隨著我國工廠自動化的發展,加之工業規模大,制造業門類多,除汽車、電子等機器人傳統應用領域外,一般機械制造、電氣設備等領域應用市場呈現增長態勢。
不過,宋曉剛也直言,我國機器人產業化能力亟待提高,機器人本體技術水平有待提升,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水平不高。
對此,宋曉剛強調,“一是開發工業機器人本體和關鍵零部件系列化產品,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及應用;二是突破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開發一批智能機器人,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
很快將要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及其對裝備制造業未來十年與“互聯網+機器人”跨界融合的有力推動,智能機器人將遇到與裝備制造不同行業集成應用的瓶頸,與各行業系統集成應用技術亟待攻克。
“圍繞機械制造等行業的工藝、生產流程等不同特點,著力開發不同需求的應用單元和應用系統,形成標準,按細分行業滿足日益擴大的機器人應用領域的需求。”宋曉剛建議。
【壓縮機網】“中國制造2025”未出先熱,繼“ 互聯網+”概念走紅后,“機器人+”模式也不脛而走。
在5月13日召開的2015(第三屆)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應用大會上,“中國制造2025”制定參與者、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透露,工業機器人作為各國戰略必爭領域,已列入“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領域;同時還將以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等五大工程為抓手推進制造強國戰略。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認為,“無論是智能制造工程還是工業強基工程,都涉及到了工業機器人。”“機器人是我國制造業轉型、提質增效必不可少的高端裝備。”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則更加明了地指出,“裝備制造業變革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方向,現在正處在轉折點上,互聯網與機器人成為變革的主要技術支撐力量。”
智能制造充當跨界平臺
在曲道奎看來,工業4.0時代的制造業變革,實質上是利用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將更為強大的機器群連接起來,實現機器之間的信息共享、自相控制、自行優化和智能生產,信息技術為平臺,智能機器人技術作支撐。
通常情況下,機器人主要在高污染、高危險、對精準效率要求高的生產環節替代人工勞動,適用于生產線上下料、點焊、搬運、裝卸、涂裝等作業。
但事實上,隨著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應用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從當初以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避免惡劣勞動環境、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一致性為主轉到以提高生產制造柔性化、智能化,滿足市場對產品個性化、區域化、人性化的需求為主。
據石勇透露,作為中國版工業4.0的“中國制造2025”,其智能制造工程的主要內容是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示范和推廣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制造網絡系統平臺,建設和推廣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降低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降低50%,不良品率降低50%。”石勇說。
據了解,智能制造對自動化、信息化高度融合的要求非常高,其中自動化技術需要機械與電氣高度結合,信息化又要同自動化完美結合、相輔相成,才能z*終形成一個產線大集成的智能制造平臺。
針對機器人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等產業跨界融合趨勢,宋曉剛建議,“注重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技術相互融合,迅速提升我國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和制造能力,鼓勵各類企業加入機器人新領域的研發。”
剛性需求上升,應用瓶頸待解
毫無疑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的推動下,先進機器人技術作為引領q*科技革命的顛覆性技術之一,已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先鋒,發達國家已經全面開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布局,均以機器人作為重點領域。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2014年q*機器人保有量超過160萬臺,我國約20萬臺,約占q*總量的10%,機器人密度國際平均水平58臺/萬人,而我國僅為35臺/萬人,我國機器人保有量和密度相對較低。
從目前應用行業來看,汽車工業是國內機器人z*大的應用行業,占比達到38%,但隨著我國工廠自動化的發展,加之工業規模大,制造業門類多,除汽車、電子等機器人傳統應用領域外,一般機械制造、電氣設備等領域應用市場呈現增長態勢。
不過,宋曉剛也直言,我國機器人產業化能力亟待提高,機器人本體技術水平有待提升,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水平不高。
對此,宋曉剛強調,“一是開發工業機器人本體和關鍵零部件系列化產品,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及應用;二是突破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開發一批智能機器人,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
很快將要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及其對裝備制造業未來十年與“互聯網+機器人”跨界融合的有力推動,智能機器人將遇到與裝備制造不同行業集成應用的瓶頸,與各行業系統集成應用技術亟待攻克。
“圍繞機械制造等行業的工藝、生產流程等不同特點,著力開發不同需求的應用單元和應用系統,形成標準,按細分行業滿足日益擴大的機器人應用領域的需求。”宋曉剛建議。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