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2016年9月4~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中國杭州舉行。中國作為主席國提出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作為峰會主題,并設置了“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q*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四大議題板塊。中國在完善q*治理、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方面提出或參與了很多建設性倡議,世界也期待此次峰會將會推動各方凝聚共識并制定行動方案,期待中國在完善q*經濟治理、促進q*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那么,二十國集團(G20)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如何?如何加強G20各國經濟協調發展?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G20在q*經濟治理中的作用?記者從8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經濟熱點分析報告(2016-2017)》(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布會上獲悉,報告對2015~2016年G20經濟發展形勢做了深入分析,并對2016~2017年G20經濟發展前景與政策走向提出了前瞻性的戰略分析,是G20經濟熱點問題分析的一部力作。
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分析G20的經濟發展態勢和經濟政策走向,該報告在國家創新競爭力、結構性改革與提升q*經濟增長活力、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全方位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金融發展形勢與推動q*金融治理改革、貿易投資形勢與推動q*價值鏈的開放變革、綠色經濟融資的發展形勢與推動q*綠色金融的發展等領域展開了細致的分析,為我國積極參與G20事務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借鑒。
G20經濟分化明顯q*格局加速重構
報告認為,2015~2016年,由于受q*經濟環境和下行風險的影響,G20各成員之間經濟增長表現出較大的分化現象,增長動力仍舊比較疲軟。表現在:
一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盡管G20各成員都采取了一定的經濟擴張政策,實行貨幣寬松政策、加大財政刺激,但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同時還帶來了債務高企、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等問題,q*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下行風險持續存在,突出表現在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呈現持續下降態勢非常明顯,以及許多經濟體出現的低通脹,致使q*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二是國際貿易增長緩慢。國際貿易大環境日趨嚴峻,q*范圍內的產業轉移放緩、投資和貿易不振、匯率震蕩扭曲貿易成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致使國際貿易增速大幅放緩,2011~2015年連續四年低于3%。雖然2016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16年q*貨物貿易量增速將達4%,但發展前景仍不容樂觀。
三是貨幣政策持續寬松。2008年q*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當前,G20各成員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仍在于繼續支持經濟增長和保持價格穩定,并沒有大幅改變貨幣政策態勢的意圖。而且,在當前q*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增長疲軟、貿易形勢嚴峻的背景下,G20進一步擴大貨幣寬松的可能性還會進一步提高,尤其是歐洲和日本央行已經向市場傳遞了這一信號。
四是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G20各成員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這對維持經濟增長或實現經濟復蘇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持久,很多國家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結構性改革進展依然緩慢。
綜合來看,2015~2016年G20經濟運行呈現以下五個特點:一是q*經濟增長動力不足,G20經濟表現分化明顯;二是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q*經濟格局重構加速;三是G20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深化結構性改革已成為共識;四是自由貿易仍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國際貿易環境嚴峻;五是投資和建設基礎設施是驅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六是科技創新是推進各國經濟復蘇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今后,G20各國應該加快結構改革和轉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突出“包容性”和“非對抗性”兩大特征,擴大和深化務實合作,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抑制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效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領跑世界經濟增長構建合作共贏價值鏈
展望G20經濟發展方向與趨勢,報告認為,G20已從旨在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和推進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對話,成長為各成員國共同應對q*性問題的有效多邊機制,并在q*經濟治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q*經濟發展正處于重要的轉換期,面臨諸如低增長、低通脹、金融市場持續波動等嚴峻挑戰,迫切需要G20各國就促進增長、打擊避稅、進行金融時序改革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重要共同議題展開討論。
報告提出了2016~2017年G20的發展方向:G20要勇于承擔起q*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國際組織,致力于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和包容的世界經濟。G20成員應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完善q*經濟金融治理體系,構建合作共贏的q*價值鏈,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少q*發展不平等、不均衡現象,讓經濟q*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地區和人民。
一是要做世界經濟增長的領跑者。G20要發揮其特殊作用,推進q*經濟結構調整和q*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與溝通以形成政策共識,做世界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者。
二是要做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的改革者。G20應加強結構性改革行動的頂層設計,要加強成員國之間結構性改革政策特別是貨幣、財政政策的協調性,以提升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效果。
三是要做q*高效經濟金融治理的引領者。G20應成為q*高效經濟金融治理的引領者,以提升其q*經濟金融治理能力和影響力,營造法治、規范、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
四是要做構建合作共贏的q*價值鏈的協調者。q*價值鏈已進入新的調整重塑期,G20應做構建合作共贏的q*價值鏈的協調者。
五是要做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先行者。G20應率先制定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行動計劃,從個人、國家、q*三個層面推進q*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報告還就2016~2017年G20經濟發展趨勢做出了展望。一是創新增長方式將取得新的突破,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二是結構性改革將持續推進,為世界經濟發展激發新活力。三是國際金融治理架構將更加完善,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制度保障。
G20將會繼續努力推動建立更加穩健的國際金融體系,通過繼續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和治理結構的改革、推進國際主權債務重組、監督和管理跨境資本流動、完善q*金融安全網、強化特別提款權的作用等措施,營造平穩有序的國際金融環境,不斷完善國際金融治理架構,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國際貿易與投資將更為強勁,逐漸構建起貿易投資一體化的q*網絡。在未來的國際貿易和投資中,G20將推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q*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形成更加廣泛的q*投資貿易共同體,促進q*貿易投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構建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逐漸構建起貿易投資一體化的q*網絡。
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全方位互聯互通
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q*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潮流,任何國家都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報告分析認為,只有不斷推動域內外國家,尤其是主要經濟體的G20各成員之間,通過加強互聯互通、尋求創新增長,才能產生更強的組合效應,才能有效扭轉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不利局面。這是因為加強互聯互通,能夠促進G20國家實現國內外市場的高水平對接,會極大地刺激消費需求,優化市場環境和結構布局,從而產生強大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果。尤其在q*經濟持續低迷,單純依靠財政手段和貨幣刺激,難以有效恢復經濟較快增長的情勢下,旨在加強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與投資,已逐漸成為了拉動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重要舉措。因此,推進經濟體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成為G20經濟體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盡管多數G20國家意識到了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對推進整體經濟的意義,但在合作環境、合作思路以及合作模式的限制下,基礎設施投資合作建設的進程并不理想。再加上制度、政策、標準等問題,增加了人員、商品、資金跨境流動的成本與時間,互聯互通帶動經濟的成效并沒有充分顯現。可以說,當前G20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與互聯互通中仍存在著障礙與困難,使其應有的作用沒有得以充分發揮。
針對上述問題,G20應優化合作機制、拓展融資模式、增強相互信任和完善合作規劃,共同促進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增強國際間的互聯互通。一是優化合作機制,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G20各國應順勢而為,在政府、企業、金融方面更新理念、創新思維,優化合作機制,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二是拓展融資模式,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步伐。靈活運用PPP模式,加大國際合作,通過拓展融資模式,擴大互聯互通的資金規模。三是增強相互信任,實現全方位互聯互通。要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經濟走廊為依托,推動G20各國經濟互聯互通;要以人文交流為紐帶,推動文化、心靈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夯實G20各國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四是完善合作規劃,增進區域合作與良性互動。G20各國應該推進區位要素、增長要素以及戰略要素三者之間的有效統一,進行更大力度、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協調和規劃,加強互聯互通建設的頂層設計,增進區域合作與良性互動。
為此,中國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克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中遇到的困難,積極應對。s*先,進一步增強各方的政治互信。充分挖掘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明底蘊和歷史上的友好往來,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加強交流合作,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消除外界與中國的隔閡,增強互聯互通建設各方的政治互信。其次,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要守法經營和誠信經商,優先考慮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當地民眾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再次,拓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融資模式。中國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探索和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格局。z*后,積極參與互聯互通機制的構建。倡導建立全面負責國際互聯互通建設的專門機構,研究制定與互聯互通相關的制度、政策,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互聯互通規則。
探索共治模式推動金融治理改革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q*金融危機后,出于合作應對危機的目的,G20實現了從部長級會議到領導人峰會的升級,并迅速成為應對危機的核心國際機制。報告認為,雖然G20尚未從根本上搭建起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秩序,但它已經反映出了傳統大國與新興國家在國際金融治理中聯合共治的新模式,標志著新興經濟體將在世界金融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與影響力。
當前,G20峰會在q*金融治理上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各成員國份額和投票權改革以及擴大成員國的直接融資向q*金融機構追加可用資金等方式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二是成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協調各國金融當局和國際標準制定組織的工作,發展和促進有效管制、監督及其他金融政策的實施,維護q*金融穩定;三是承諾通過改善q*經濟,努力構筑更為穩定和更富彈性的國際貨幣體系以確保q*經濟的系統穩定。
報告同時指出,當前G20參與q*金融治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主要問題:一是盡管美國國會已于2015年12月通過了2010年IMF份額和投票權改革方案,但實質上并未根本解決IMF投票權分配和內部治理中的所有問題;二是作為國際金融監管標準改革主要內容的《巴塞爾協議Ⅲ》,由于各國具體的金融結構、法律體系、銀行業特征及運行現狀、銀行監管等實際情況的不同而導致落實的同步性大大降低;三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停滯不前,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本位地位在短期內難以動搖,美元匯率具有極強的外溢效應,特別是2015年以來多種貨幣對美元貶值,如何引導市場預期并避免市場過度波動成為各國貨幣當局普遍面臨的難題。與此同時,G20內部在金融穩定發展上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報告認為,G20要維持金融穩定發展需著重關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各成員間應加強信息交流和政策意圖溝通,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將匯率過度和無序波動的不利影響降到z*低,同時,應擴大IMF特別提款權(SDR)的使用,避免單一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二是各成員間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重點關注市場化融資領域的潛在風險,加強國際資本流動的跨國監管,在G20框架內防范短期金融風險,有效解決債務風險問題,共同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三是繼續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包括建立多元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推進q*金融安全網建設、構建跨境資本流動風險預警體系、繼續深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等。
當前,中國正逐步成為q*金融治理新變革的重要參與方與影響者。未來中國要在q*金融治理新變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在戰略和策略上做好相應的調整,提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更高層次地主動參與q*金融治理改革。一是加快推進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機構實力和經營能力,同時逐步實現金融市場對內對外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外兩個金融市場的對接,實現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蛻變。二是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s*先在亞洲地區通過金磚國家機制、東盟-中日韓“10+3”機制、上合組織等區域性平臺開展貨幣合作,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其次充分利用擔任2016年G20峰會東道國的有利時機繼續推動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改革,促進特別提款權發揮更大的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三是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包括針對現有金融機構進行存量改革提高在現有國際金融組織中的話語權以及積極開展增量改革發展我國主導的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四是加強區域金融合作協調機制建設,積極承擔新興經濟體國家領頭羊的責任,通過“一帶一路”共建、金磚國家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以及大國協調等模式和途徑努力推動主要大國形成以G20為q*治理主導機制的共識。五是穩步推動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大力提高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跨國金融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支持以實體經濟為對象的中長期資本跨境流動,加強對短期投機資本的管制,充分利用自身作為G20、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委員會成員國的角色,積極影響和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制定,參與國際金融監管宏觀審慎框架的構建,提高自身在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制定方面的話語權。
那么,二十國集團(G20)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如何?如何加強G20各國經濟協調發展?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G20在q*經濟治理中的作用?記者從8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經濟熱點分析報告(2016-2017)》(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發布會上獲悉,報告對2015~2016年G20經濟發展形勢做了深入分析,并對2016~2017年G20經濟發展前景與政策走向提出了前瞻性的戰略分析,是G20經濟熱點問題分析的一部力作。
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分析G20的經濟發展態勢和經濟政策走向,該報告在國家創新競爭力、結構性改革與提升q*經濟增長活力、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全方位互聯互通和良性互動、金融發展形勢與推動q*金融治理改革、貿易投資形勢與推動q*價值鏈的開放變革、綠色經濟融資的發展形勢與推動q*綠色金融的發展等領域展開了細致的分析,為我國積極參與G20事務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和決策借鑒。
G20經濟分化明顯q*格局加速重構
報告認為,2015~2016年,由于受q*經濟環境和下行風險的影響,G20各成員之間經濟增長表現出較大的分化現象,增長動力仍舊比較疲軟。表現在:
一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盡管G20各成員都采取了一定的經濟擴張政策,實行貨幣寬松政策、加大財政刺激,但有效需求不足等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同時還帶來了債務高企、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等問題,q*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下行風險持續存在,突出表現在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呈現持續下降態勢非常明顯,以及許多經濟體出現的低通脹,致使q*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二是國際貿易增長緩慢。國際貿易大環境日趨嚴峻,q*范圍內的產業轉移放緩、投資和貿易不振、匯率震蕩扭曲貿易成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致使國際貿易增速大幅放緩,2011~2015年連續四年低于3%。雖然2016年4月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16年q*貨物貿易量增速將達4%,但發展前景仍不容樂觀。
三是貨幣政策持續寬松。2008年q*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當前,G20各成員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仍在于繼續支持經濟增長和保持價格穩定,并沒有大幅改變貨幣政策態勢的意圖。而且,在當前q*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增長疲軟、貿易形勢嚴峻的背景下,G20進一步擴大貨幣寬松的可能性還會進一步提高,尤其是歐洲和日本央行已經向市場傳遞了這一信號。
四是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G20各成員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這對維持經濟增長或實現經濟復蘇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持久,很多國家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結構性改革進展依然緩慢。
綜合來看,2015~2016年G20經濟運行呈現以下五個特點:一是q*經濟增長動力不足,G20經濟表現分化明顯;二是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q*經濟格局重構加速;三是G20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深化結構性改革已成為共識;四是自由貿易仍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國際貿易環境嚴峻;五是投資和建設基礎設施是驅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引擎;六是科技創新是推進各國經濟復蘇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今后,G20各國應該加快結構改革和轉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突出“包容性”和“非對抗性”兩大特征,擴大和深化務實合作,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抑制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效推動經濟穩定增長。
領跑世界經濟增長構建合作共贏價值鏈
展望G20經濟發展方向與趨勢,報告認為,G20已從旨在推動國際金融體制改革和推進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對話,成長為各成員國共同應對q*性問題的有效多邊機制,并在q*經濟治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q*經濟發展正處于重要的轉換期,面臨諸如低增長、低通脹、金融市場持續波動等嚴峻挑戰,迫切需要G20各國就促進增長、打擊避稅、進行金融時序改革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重要共同議題展開討論。
報告提出了2016~2017年G20的發展方向:G20要勇于承擔起q*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國際組織,致力于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和包容的世界經濟。G20成員應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完善q*經濟金融治理體系,構建合作共贏的q*價值鏈,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少q*發展不平等、不均衡現象,讓經濟q*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地區和人民。
一是要做世界經濟增長的領跑者。G20要發揮其特殊作用,推進q*經濟結構調整和q*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與溝通以形成政策共識,做世界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者。
二是要做中長期結構性問題的改革者。G20應加強結構性改革行動的頂層設計,要加強成員國之間結構性改革政策特別是貨幣、財政政策的協調性,以提升結構性改革的整體效果。
三是要做q*高效經濟金融治理的引領者。G20應成為q*高效經濟金融治理的引領者,以提升其q*經濟金融治理能力和影響力,營造法治、規范、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
四是要做構建合作共贏的q*價值鏈的協調者。q*價值鏈已進入新的調整重塑期,G20應做構建合作共贏的q*價值鏈的協調者。
五是要做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先行者。G20應率先制定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行動計劃,從個人、國家、q*三個層面推進q*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報告還就2016~2017年G20經濟發展趨勢做出了展望。一是創新增長方式將取得新的突破,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二是結構性改革將持續推進,為世界經濟發展激發新活力。三是國際金融治理架構將更加完善,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制度保障。
G20將會繼續努力推動建立更加穩健的國際金融體系,通過繼續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和治理結構的改革、推進國際主權債務重組、監督和管理跨境資本流動、完善q*金融安全網、強化特別提款權的作用等措施,營造平穩有序的國際金融環境,不斷完善國際金融治理架構,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國際貿易與投資將更為強勁,逐漸構建起貿易投資一體化的q*網絡。在未來的國際貿易和投資中,G20將推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q*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形成更加廣泛的q*投資貿易共同體,促進q*貿易投資治理的一體化發展,構建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逐漸構建起貿易投資一體化的q*網絡。
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全方位互聯互通
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q*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潮流,任何國家都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報告分析認為,只有不斷推動域內外國家,尤其是主要經濟體的G20各成員之間,通過加強互聯互通、尋求創新增長,才能產生更強的組合效應,才能有效扭轉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不利局面。這是因為加強互聯互通,能夠促進G20國家實現國內外市場的高水平對接,會極大地刺激消費需求,優化市場環境和結構布局,從而產生強大的經濟增長帶動效果。尤其在q*經濟持續低迷,單純依靠財政手段和貨幣刺激,難以有效恢復經濟較快增長的情勢下,旨在加強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與投資,已逐漸成為了拉動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重要舉措。因此,推進經濟體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成為G20經濟體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盡管多數G20國家意識到了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對推進整體經濟的意義,但在合作環境、合作思路以及合作模式的限制下,基礎設施投資合作建設的進程并不理想。再加上制度、政策、標準等問題,增加了人員、商品、資金跨境流動的成本與時間,互聯互通帶動經濟的成效并沒有充分顯現。可以說,當前G20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與互聯互通中仍存在著障礙與困難,使其應有的作用沒有得以充分發揮。
針對上述問題,G20應優化合作機制、拓展融資模式、增強相互信任和完善合作規劃,共同促進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增強國際間的互聯互通。一是優化合作機制,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G20各國應順勢而為,在政府、企業、金融方面更新理念、創新思維,優化合作機制,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效率。二是拓展融資模式,推進互聯互通建設步伐。靈活運用PPP模式,加大國際合作,通過拓展融資模式,擴大互聯互通的資金規模。三是增強相互信任,實現全方位互聯互通。要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經濟走廊為依托,推動G20各國經濟互聯互通;要以人文交流為紐帶,推動文化、心靈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夯實G20各國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四是完善合作規劃,增進區域合作與良性互動。G20各國應該推進區位要素、增長要素以及戰略要素三者之間的有效統一,進行更大力度、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協調和規劃,加強互聯互通建設的頂層設計,增進區域合作與良性互動。
為此,中國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克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中遇到的困難,積極應對。s*先,進一步增強各方的政治互信。充分挖掘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明底蘊和歷史上的友好往來,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加強交流合作,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消除外界與中國的隔閡,增強互聯互通建設各方的政治互信。其次,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要守法經營和誠信經商,優先考慮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當地民眾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再次,拓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融資模式。中國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探索和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格局。z*后,積極參與互聯互通機制的構建。倡導建立全面負責國際互聯互通建設的專門機構,研究制定與互聯互通相關的制度、政策,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互聯互通規則。
探索共治模式推動金融治理改革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q*金融危機后,出于合作應對危機的目的,G20實現了從部長級會議到領導人峰會的升級,并迅速成為應對危機的核心國際機制。報告認為,雖然G20尚未從根本上搭建起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秩序,但它已經反映出了傳統大國與新興國家在國際金融治理中聯合共治的新模式,標志著新興經濟體將在世界金融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與影響力。
當前,G20峰會在q*金融治理上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各成員國份額和投票權改革以及擴大成員國的直接融資向q*金融機構追加可用資金等方式推動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二是成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協調各國金融當局和國際標準制定組織的工作,發展和促進有效管制、監督及其他金融政策的實施,維護q*金融穩定;三是承諾通過改善q*經濟,努力構筑更為穩定和更富彈性的國際貨幣體系以確保q*經濟的系統穩定。
報告同時指出,當前G20參與q*金融治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主要問題:一是盡管美國國會已于2015年12月通過了2010年IMF份額和投票權改革方案,但實質上并未根本解決IMF投票權分配和內部治理中的所有問題;二是作為國際金融監管標準改革主要內容的《巴塞爾協議Ⅲ》,由于各國具體的金融結構、法律體系、銀行業特征及運行現狀、銀行監管等實際情況的不同而導致落實的同步性大大降低;三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停滯不前,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本位地位在短期內難以動搖,美元匯率具有極強的外溢效應,特別是2015年以來多種貨幣對美元貶值,如何引導市場預期并避免市場過度波動成為各國貨幣當局普遍面臨的難題。與此同時,G20內部在金融穩定發展上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報告認為,G20要維持金融穩定發展需著重關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各成員間應加強信息交流和政策意圖溝通,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將匯率過度和無序波動的不利影響降到z*低,同時,應擴大IMF特別提款權(SDR)的使用,避免單一外匯儲備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二是各成員間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重點關注市場化融資領域的潛在風險,加強國際資本流動的跨國監管,在G20框架內防范短期金融風險,有效解決債務風險問題,共同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三是繼續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包括建立多元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推進q*金融安全網建設、構建跨境資本流動風險預警體系、繼續深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改革等。
當前,中國正逐步成為q*金融治理新變革的重要參與方與影響者。未來中國要在q*金融治理新變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在戰略和策略上做好相應的調整,提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更高層次地主動參與q*金融治理改革。一是加快推進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機構實力和經營能力,同時逐步實現金融市場對內對外雙向開放,促進國內、國外兩個金融市場的對接,實現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蛻變。二是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s*先在亞洲地區通過金磚國家機制、東盟-中日韓“10+3”機制、上合組織等區域性平臺開展貨幣合作,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其次充分利用擔任2016年G20峰會東道國的有利時機繼續推動國際儲備貨幣體系改革,促進特別提款權發揮更大的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三是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包括針對現有金融機構進行存量改革提高在現有國際金融組織中的話語權以及積極開展增量改革發展我國主導的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四是加強區域金融合作協調機制建設,積極承擔新興經濟體國家領頭羊的責任,通過“一帶一路”共建、金磚國家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以及大國協調等模式和途徑努力推動主要大國形成以G20為q*治理主導機制的共識。五是穩步推動國際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大力提高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跨國金融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支持以實體經濟為對象的中長期資本跨境流動,加強對短期投機資本的管制,充分利用自身作為G20、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委員會成員國的角色,積極影響和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制定,參與國際金融監管宏觀審慎框架的構建,提高自身在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制定方面的話語權。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