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王牌計劃”《中國制造2025》終于正式對外發布,這部關于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目標是2025年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行列。
“假如要對‘中國制造2025’高度概括的話,我認為這個詞就是‘由大變強’”,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毛偉明對記者表示。
已成世界z*大制造基地的中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毛偉明看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表現一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缺芯少核;二是品牌質量不高;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同質化競爭嚴重;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通暢。
在此劣勢下,粗放的環境資源消耗難以維系。2013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芯片2313億美元;原油、鐵礦石等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超過50%;因建設占用等原因減少耕地35萬公頃。
與此同時,支撐了前三十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012年起,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三年連降,勞動力數量拐點已現。
放眼q*,新一輪技術革命來襲,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0”,法國出臺了新工業法國。新興市場也不甘落后,印度去年發布了“印度制造”戰略,將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
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蘋果已經開始在美國本土設廠,日本松下將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日本。
中國如不在新一輪制造業版圖重新形成之際,邁向產業制高點,“大而不強”的局面難以改變。
“在追逐偉大的中國夢的征途上,唯有實體經濟方是富國之基,唯有制造業才是強國之本”,苗圩表示。
2013年起,150余名工程院院士歷時一年多時間戰略論證、一年多編寫規劃,z*終形成制造業未來10年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s*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競爭力,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使我們的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轉變。”毛偉明表示。
作為一份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具體聚焦10個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航天航空、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等。技術創新成為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在規劃中,明確了成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一系列舉措。
“‘中國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苗圩提出,這其中包括研制出一批智能化產品,如智能機器人;整個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化或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化;以及在企業層面建立起工業互聯網或物聯網。
為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近兩年實施多項改革,如推進資源稅改革,理順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科研院所轉職,釋放科研人員潛力;推進投融資改革,釋放社會資本活力。“改革是z*大的紅利”,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看來,制造業的新紅利正在形成。
“中國的制造業的層次和差異很大,發展非常不平衡”。談及中國制造2025面臨的挑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接受采訪時說,相當一部分企業處在2.0(電氣化)階段,一部分處在3.0(自動化)階段,要盡快實現2.0補課,3.0普及,4.0示范,就要利用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來縮短進程。
根據規劃,“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到2025年,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到2035年,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前列國家水平;到2045年,乃至新中國成立100年,綜合指數略高于第二方陣國家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一方陣,成為具有q*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
【壓縮機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王牌計劃”《中國制造2025》終于正式對外發布,這部關于中國制造業未來10年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目標是2025年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行列。
“假如要對‘中國制造2025’高度概括的話,我認為這個詞就是‘由大變強’”,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毛偉明對記者表示。
已成世界z*大制造基地的中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毛偉明看來,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表現一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缺芯少核;二是品牌質量不高;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同質化競爭嚴重;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通暢。
在此劣勢下,粗放的環境資源消耗難以維系。2013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芯片2313億美元;原油、鐵礦石等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超過50%;因建設占用等原因減少耕地35萬公頃。
與此同時,支撐了前三十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2012年起,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三年連降,勞動力數量拐點已現。
放眼q*,新一輪技術革命來襲,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工業4.0”,法國出臺了新工業法國。新興市場也不甘落后,印度去年發布了“印度制造”戰略,將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
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蘋果已經開始在美國本土設廠,日本松下將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日本。
中國如不在新一輪制造業版圖重新形成之際,邁向產業制高點,“大而不強”的局面難以改變。
“在追逐偉大的中國夢的征途上,唯有實體經濟方是富國之基,唯有制造業才是強國之本”,苗圩表示。
2013年起,150余名工程院院士歷時一年多時間戰略論證、一年多編寫規劃,z*終形成制造業未來10年行動綱領。
“‘中國制造2025’s*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競爭力,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使我們的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轉變。”毛偉明表示。
作為一份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具體聚焦10個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航天航空、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等。技術創新成為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在規劃中,明確了成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一系列舉措。
“‘中國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苗圩提出,這其中包括研制出一批智能化產品,如智能機器人;整個生產過程實現智能化或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化;以及在企業層面建立起工業互聯網或物聯網。
為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近兩年實施多項改革,如推進資源稅改革,理順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科研院所轉職,釋放科研人員潛力;推進投融資改革,釋放社會資本活力。“改革是z*大的紅利”,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看來,制造業的新紅利正在形成。
“中國的制造業的層次和差異很大,發展非常不平衡”。談及中國制造2025面臨的挑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接受采訪時說,相當一部分企業處在2.0(電氣化)階段,一部分處在3.0(自動化)階段,要盡快實現2.0補課,3.0普及,4.0示范,就要利用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來縮短進程。
根據規劃,“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到2025年,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到2035年,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前列國家水平;到2045年,乃至新中國成立100年,綜合指數略高于第二方陣國家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一方陣,成為具有q*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