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今年春節期間,國人在海外大量采購電飯煲、馬桶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新聞,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制造業的極大關注。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制造業面臨怎樣的形勢和挑戰?“中國制造”如何轉向“中國創造”,實現由大到強?國務院研究室工貿司司長張軍立認為,目前,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和產業優勢對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形成堵截之勢,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優勢對我國傳統制造業形成追趕之勢。兩面夾擊,只有奮力突圍,才能殺出一條血路來,化挑戰為機遇,搶占新一輪制造業競爭制高點。
直面現狀 產業提升空間大
張軍立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業績。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蛟龍”載人潛水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高鐵設備、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一大批重大裝備的誕生,顯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創新潛力。
目前,我國22個工業產品大類中的7個大類產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發布,“千億俱樂部”企業數量增加到了134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也s*次達到100家,比法、德、英3國總和還要多。
雖然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上還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況。具體表現在6個方面,包括: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益偏低、質量品牌競爭力不強、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和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水平不高。
在自主創新上,我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據亞洲開發銀行研究表明:一部蘋果手機批發價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國、韓國分別能取得34%、17%、13%的分成,中國只能拿到3.6%,約6.5美元。
在產業結構上,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偏低,一般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部分行業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嚴重。
在經濟效益上,多年來我國制造業過度依賴于資源和資金的大規模投入,發展方式粗放。2012年增加值率為22.1%,比2000年的26.24%下降了4個百分點,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等國甚至超過了40%。
面對挑戰 搶占新一輪制造業競爭制高點
張軍立指出,當前,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看,以往的低要素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自主創新能力問題凸顯,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制造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紛紛圍繞制造業,制定戰略、出臺政策、投入資金,彰顯國家意志,試圖贏得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融入q*再分工體系,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搶占新一輪制造業競爭制高點,形勢逼人。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是戰略所需。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富國之基和興國之器。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實體經濟、依靠制造業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這么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要發展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制造業這一立國之本的戰略地位,抓緊制定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力爭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之時,建成sj*l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也是發展之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能既把速度穩住,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關鍵是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塑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我們制定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實施“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為新常態下制造業發展找出一條道路,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邁上中高端水平。
把握方向 重點領域實現趕超和引領
張軍立稱:重塑制造大國,s*先要明確思路,把握方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推進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廣智能制造為切入點,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全面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要加強戰略謀劃,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方向,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實施若干重大工程,有針對性地實現跨越和趕超。
其次,要突出重點領域。當今世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廣泛應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重大變革,這一變革的趨勢和核心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些領域既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的差距所在。建設制造強國就是要不斷縮小與國際的差距,集中力量,突出解決高端制造領域的薄弱環節,同時不斷提升優勢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這需要選擇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率先實現趕超和引領。這些重點領域體現在具體行業上,就是要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設備等方面趕上和引領世界先進水平。
張軍立指出,建設制造強國,當前急需要實化工作抓手。一是要加快制造業創新能力和體系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加快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三是大力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應用牽引、重點突破、平臺支撐”,開展示范應用,切實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問題;四是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六是大力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壯大現代制造服務業,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加快培育具有q*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企業群體。
其次,營造良好環境。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負面清單管理,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推進制造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同時,構建促進制造業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促進制造業健康發展的金融政策,完善支持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財稅政策。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加大重點領域發展急需人才、學科帶頭人、領軍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加大緊缺人才引進力度。
【壓縮機網】今年春節期間,國人在海外大量采購電飯煲、馬桶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新聞,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制造業的極大關注。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制造業面臨怎樣的形勢和挑戰?“中國制造”如何轉向“中國創造”,實現由大到強?國務院研究室工貿司司長張軍立認為,目前,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和產業優勢對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形成堵截之勢,發展中國家利用低成本優勢對我國傳統制造業形成追趕之勢。兩面夾擊,只有奮力突圍,才能殺出一條血路來,化挑戰為機遇,搶占新一輪制造業競爭制高點。
直面現狀 產業提升空間大
張軍立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業績。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蛟龍”載人潛水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高鐵設備、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一大批重大裝備的誕生,顯示出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創新潛力。
目前,我國22個工業產品大類中的7個大類產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發布,“千億俱樂部”企業數量增加到了134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也s*次達到100家,比法、德、英3國總和還要多。
雖然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上還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況。具體表現在6個方面,包括: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益偏低、質量品牌競爭力不強、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和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水平不高。
在自主創新上,我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據亞洲開發銀行研究表明:一部蘋果手機批發價是178.96美元,其中日本、德國、韓國分別能取得34%、17%、13%的分成,中國只能拿到3.6%,約6.5美元。
在產業結構上,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偏低,一般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部分行業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嚴重。
在經濟效益上,多年來我國制造業過度依賴于資源和資金的大規模投入,發展方式粗放。2012年增加值率為22.1%,比2000年的26.24%下降了4個百分點,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等國甚至超過了40%。
面對挑戰 搶占新一輪制造業競爭制高點
張軍立指出,當前,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看,以往的低要素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自主創新能力問題凸顯,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興起,制造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紛紛圍繞制造業,制定戰略、出臺政策、投入資金,彰顯國家意志,試圖贏得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融入q*再分工體系,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搶占新一輪制造業競爭制高點,形勢逼人。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是戰略所需。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富國之基和興國之器。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實體經濟、依靠制造業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這么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要發展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制造業這一立國之本的戰略地位,抓緊制定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力爭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之時,建成sj*l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也是發展之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能既把速度穩住,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關鍵是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塑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我們制定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實施“中國制造2025”,就是要為新常態下制造業發展找出一條道路,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推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邁上中高端水平。
把握方向 重點領域實現趕超和引領
張軍立稱:重塑制造大國,s*先要明確思路,把握方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推進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廣智能制造為切入點,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全面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要加強戰略謀劃,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方向,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實施若干重大工程,有針對性地實現跨越和趕超。
其次,要突出重點領域。當今世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廣泛應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重大變革,這一變革的趨勢和核心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些領域既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也是我們的差距所在。建設制造強國就是要不斷縮小與國際的差距,集中力量,突出解決高端制造領域的薄弱環節,同時不斷提升優勢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這需要選擇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率先實現趕超和引領。這些重點領域體現在具體行業上,就是要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設備等方面趕上和引領世界先進水平。
張軍立指出,建設制造強國,當前急需要實化工作抓手。一是要加快制造業創新能力和體系建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加快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三是大力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圍繞“應用牽引、重點突破、平臺支撐”,開展示范應用,切實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簡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問題;四是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六是大力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壯大現代制造服務業,進一步優化制造業布局,加快培育具有q*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企業群體。
其次,營造良好環境。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負面清單管理,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推進制造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同時,構建促進制造業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促進制造業健康發展的金融政策,完善支持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財稅政策。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加大重點領域發展急需人才、學科帶頭人、領軍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加大緊缺人才引進力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