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數據顯示,只有19%的德國人信任“中國制造”。在法國和美國,這個比例分別為22%和26%。那么,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不信任的根源是什么?
q*z*大的公關咨詢服務公司美國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與中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聯合在7月和8月對9個國家的5400人進行了調查。日前公布的調查報告稱,迄今為止,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跨國公司在q*市場上的投資和自有品牌沒有獲得消費者信任。
報告指出,2009年至2011年消費者對金磚四國企業的信任度曾有所提高。2011之后至今,消費者信任曲線就往下走,跌至35%以下,下跌z*快的是中國。數據顯示,只有19%的德國人信任“中國制造”。在法國和美國,這個比例分別為22%和26%。主要原因除了食品丑聞和其他丑聞外,還因為企業不透明等。
出現這種情況,也許在我們的意料之中。那么,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不信任的根源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近幾年不斷出現的食品信任危機,造成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不信任增加。事實上,中國消費者都不用本國生產的奶粉了,那么外國消費者還會用中國生產的奶粉以及其他中國食品嗎?
近日,一位駐華盛頓的中國記者談了自己的感受:沒出國的時候,經常看到某某食品的商標上寫著:“本產品遠銷海外”,要不就是“本產品深受海內外顧客的喜愛”。
他對“出口食品”的概念就是:出口到外國,給外國消費者消費的食品。來到美國之后發現,這個概念是多么的錯誤。原來所謂的“出口食品”大都是給當地華人消費的,真正的外國消費者基本上不買這些食品。
他寫道,美國人一般都會去美國人的超市。在這里,基本上看不到來自中國的出口食品。顯然,中國的出口食品并沒有打進美國人的市場。對于中國商品來說,如何打進美國市場,絕對不是一千個中文字符就能闡釋清楚的。不過,如果真正開拓了另一片異域市場的話,那這個企業也一定非同小可了。
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不屑一顧,觸及了我們的神經。中國食品遭遇的信任危機,導致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不信任。如果說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是在擠壓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食品安全問題相繼被曝光之后所帶來的信用危機,則更增添一份擔憂。
中國食品業持續近30年的20%以上的高速增長,這些行業在未來的5到10年還依然是q*z*活躍的經濟板塊,盡管如此,要使中國制造成為消費者信得過,就必須過一個巨大的坎:食品安全。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食品安全面臨幾大挑戰:s*先是中國食品工業的基數大,因此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與顯示度高;二是源頭污染易于傳遞到整個產業鏈;三是落后分散的生產方式加劇了食品工業的結構性的矛盾,如三聚氰胺、瘦肉精、黃曲霉等事件都發生在原料部分。
食品安全z*大的危機是信任危機,重新鑄造信任之路需要科學精神,在破解食品安全q*挑戰中,中國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從危機應對走向了風險預防,而且從終端檢測走向過程控制,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進步。但這遠遠不夠。
長期以來,盡管中國的出口產品價廉物美,而一些國家和消費者卻往往不買中國產品的賬?,F在的問題是,“中國制造”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重新獲得外國消費者的認可嗎?答案是:不容易!
與政府壁壘不同,一個產品的品牌樹立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簡單地靠技術手段證明產品的質量就可以贏得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的。中國企業在考慮恢復、促進貿易的問題上,一定要考慮外國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換句話說,如果外國消費者不相信“中國制造”,那么,即使得到外國政府的認可,也仍然沒有辦法真正進入國外市場。值得一提的是,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等中外機構的調查,指出了“中國制造”存在的問題,政府部門或企業應抓住機會,向外國消費者澄清事實,展示中國提高產品質量的決心,使外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有正確的認識。來源:BWCHINESE中文網專欄作家 邱 林
q*z*大的公關咨詢服務公司美國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與中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聯合在7月和8月對9個國家的5400人進行了調查。日前公布的調查報告稱,迄今為止,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跨國公司在q*市場上的投資和自有品牌沒有獲得消費者信任。
報告指出,2009年至2011年消費者對金磚四國企業的信任度曾有所提高。2011之后至今,消費者信任曲線就往下走,跌至35%以下,下跌z*快的是中國。數據顯示,只有19%的德國人信任“中國制造”。在法國和美國,這個比例分別為22%和26%。主要原因除了食品丑聞和其他丑聞外,還因為企業不透明等。
出現這種情況,也許在我們的意料之中。那么,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不信任的根源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近幾年不斷出現的食品信任危機,造成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不信任增加。事實上,中國消費者都不用本國生產的奶粉了,那么外國消費者還會用中國生產的奶粉以及其他中國食品嗎?
近日,一位駐華盛頓的中國記者談了自己的感受:沒出國的時候,經常看到某某食品的商標上寫著:“本產品遠銷海外”,要不就是“本產品深受海內外顧客的喜愛”。
他對“出口食品”的概念就是:出口到外國,給外國消費者消費的食品。來到美國之后發現,這個概念是多么的錯誤。原來所謂的“出口食品”大都是給當地華人消費的,真正的外國消費者基本上不買這些食品。
他寫道,美國人一般都會去美國人的超市。在這里,基本上看不到來自中國的出口食品。顯然,中國的出口食品并沒有打進美國人的市場。對于中國商品來說,如何打進美國市場,絕對不是一千個中文字符就能闡釋清楚的。不過,如果真正開拓了另一片異域市場的話,那這個企業也一定非同小可了。
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不屑一顧,觸及了我們的神經。中國食品遭遇的信任危機,導致外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不信任。如果說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是在擠壓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食品安全問題相繼被曝光之后所帶來的信用危機,則更增添一份擔憂。
中國食品業持續近30年的20%以上的高速增長,這些行業在未來的5到10年還依然是q*z*活躍的經濟板塊,盡管如此,要使中國制造成為消費者信得過,就必須過一個巨大的坎:食品安全。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食品安全面臨幾大挑戰:s*先是中國食品工業的基數大,因此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與顯示度高;二是源頭污染易于傳遞到整個產業鏈;三是落后分散的生產方式加劇了食品工業的結構性的矛盾,如三聚氰胺、瘦肉精、黃曲霉等事件都發生在原料部分。
食品安全z*大的危機是信任危機,重新鑄造信任之路需要科學精神,在破解食品安全q*挑戰中,中國已經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從危機應對走向了風險預防,而且從終端檢測走向過程控制,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進步。但這遠遠不夠。
長期以來,盡管中國的出口產品價廉物美,而一些國家和消費者卻往往不買中國產品的賬?,F在的問題是,“中國制造”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重新獲得外國消費者的認可嗎?答案是:不容易!
與政府壁壘不同,一個產品的品牌樹立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簡單地靠技術手段證明產品的質量就可以贏得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的。中國企業在考慮恢復、促進貿易的問題上,一定要考慮外國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換句話說,如果外國消費者不相信“中國制造”,那么,即使得到外國政府的認可,也仍然沒有辦法真正進入國外市場。值得一提的是,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等中外機構的調查,指出了“中國制造”存在的問題,政府部門或企業應抓住機會,向外國消費者澄清事實,展示中國提高產品質量的決心,使外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有正確的認識。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專欄作家 邱 林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